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

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

ID:25877250

大小:64.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23

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_第1页
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_第2页
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_第3页
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_第4页
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作者简介」吉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邮编130012「正文」事后不可罚行为,即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共罚的事后行为。我国刑法理论对其鲜有提及,更缺乏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对其性质与范围加以明析与界定,有助于我国刑法理论中罪数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并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概念刑法一般理论认为,事后不可罚行为只存在于状态犯中,但亦有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状态犯中,当犯罪完成后,继续保持违法状态,只要其违法状态已依据状态犯的构成要件做出评价,即使其本身似乎符合其他构成要件,也不构成犯罪,这叫事后不可罚行为①.第二种

2、观点认为,行为人于犯罪行为完成后,为确保或利用前行为所得之不法利益,而又不另破坏新法益的行为,即事后不可罚行为。②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状态犯达到既遂后,不法状态仍继续存在,其持续不法状态的行为,不予单独处罚。③第四种观点则认为,所谓事后不可罚行为,是指在状态犯的场合,利用该犯罪行为的结果的行为,如果孤立的看符合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具有可罚性。但由于被综合评价在该状态犯中,故没有认定为成立其他犯罪④。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一、三种观点大致相同,但仔细推敲仍存在细微差别。前者可称为状态说,即把事后不可罚行为与状态犯的不法状态等同起来,忽视了事后不可

3、罚行为的行为性;后者则注意到这一点,将其认定为维持不法状态的行为,显然更为可取。而第四种观点所认定事后不可罚行为的范围显然要大于第一、三两种观点,不仅包括单纯维持不法状态的行为如盗窃后的非法持有或窝赃行为,而且包含了之后的进一步利用行为如消费或销赃行为;惟第二种观点与前三种观点有很大差异,该观点将不可罚的范围大大扩展,认为事后不可罚行为中的“事”不仅限于状态犯,且该行为不可罚的根据并非因包括在先前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范围内,而是以为确保或利用前行为所得之不法利益且没有破坏新法益为标准。依此观点,不可罚之事后行为不仅包括以上所说的盗窃后窝赃、销赃

4、行为,而且还包括杀人后为灭尸起见而为之遗弃尸体行为。但依此观点,若杀人之后以嫁祸为企图而遗弃尸体,则应各自独立论罪。由于以上观点分歧,要弄清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概念,就有必要先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是状态犯?事后不可罚行为是否必须以状态犯的存在为前提?以下试就此加以论述。关于状态犯的提法,刑法理论不无异议。否定说认为,状态犯并非一种犯罪状态,犯罪后的不法状态,行为终了,已无犯罪要素,将犯罪后的不法状态分类的“状态犯”是不确切的.⑤肯定说则认为,状态犯是与即时犯、继续犯相并列的一种犯罪形态,其由本罪行为与不法状态两部分构成。因有不法状态的存在而有别于即

5、时犯,又因本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并非相伴始终而不同于继续犯。⑥笔者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不法状态不同于犯罪结果,它是指犯罪行为完成后,其对犯罪客体的持续侵害状态如盗窃后的财物被非法占有状态;而犯罪结果则是犯罪客体受到侵害的现实的既定的表现,不具有可延续性如杀人后的死亡结果,故状态犯不同于结果犯。同时,这类犯罪又不能归入行为犯(包括继续犯和即时犯)中,因为在行为犯中,犯罪客体所受侵害因犯罪行为的停止而停止,没有后续的不法状态。所以状态犯因其特征而理应在刑法理论中有一席之地。状态犯多以财产犯罪为主,这里的财产犯罪应从广义上理解。由于事后不可罚行为与罪数形

6、态理论有密切联系,对其性质及范围作恰当的设定,方不至于与牵连犯、吸收犯等纠缠不清,引起理论上的混乱。因此,事后不可罚行为中的“事”应理解为状态犯为宜。所谓事后不可罚行为,即在状态犯实行行为完成后,为维持或利用不法状态以确保犯罪利益得以实现的行为,虽在形式上符合某一犯罪构成,但因法律对该事后行为缺乏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故不单独定罪处罚的行为。二、事后不可罚行为的特征事后不可罚行为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事后不可罚行为以状态犯的既遂为前提,这使其与牵连犯中的结果性从行为区分开来。如杀人后以逃避侦查而实施的遗弃、毁损尸体行为,按照前述第

7、二种观点,亦应成立事后不可罚行为。但由于杀人罪并非状态犯,故只能认定为牵连犯的结果性从行为。另外,状态犯必须达到既遂状态,才可能有事后行为的存在,盗窃后的持有、处分赃物显然以前罪已既遂为前提。如果盗窃未遂或因数额很小不以犯罪论处,则事后不可罚行为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二)、形式上的构成要件符合性。事后不可罚行为如果与前罪单列开来,其完全具备某一犯罪构成。以财产犯罪后的处分赃物行为(如销赃)为例。行为人主观上明知是赃物,且故意实施客观上的销赃行为,似乎已符合销赃罪的构成要件。但由于前罪的存在决定了其仅具备形式上的符合性,这也是其不可罚的本质所在。

8、但有种观点认为,盗窃后的赃物行为之所以不可罚,是因为赃物罪是身份犯,即只有盗窃犯正犯之外的人才能构成本罪主体。易言之,该事后不可罚行为在形式上亦不符合赃物罪的要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