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几个认识误区论文

当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几个认识误区论文

ID:25895144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3

当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几个认识误区论文_第1页
当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几个认识误区论文_第2页
当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几个认识误区论文_第3页
当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几个认识误区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当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几个认识误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几个认识误区论文.freel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Shleifer和Vishny(1986)、Barclay和Holderness(1989)、McConnell和Servaes(1990)、许小年和王燕(1997)等。但随后的一些研究却指出,集中型所有权结构面临着一个负面问题,即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冲突,或者说,是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如Shleifer和Vishny(1997)、Claessensetal(1999)、LaPortaetal(2000)等。笔者认为,尽管目前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事实上已经成为公司治理

2、主流研究的前提条件,但有必要对这一前提提出置疑,理由是目前许多公司都存在控制性股东。尤其是在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一股独大”问题极为普遍,控股股东往往凭借其占有的投票权优势直接介入或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并且可能出现侵占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公司内部基本的委托代理关系并非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关系,而是外部投资者与控制性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注:其实,控制性股东从严格意义上说既属于委托人范畴,又属于代理人范畴。),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应是如何有效监督作为代理人的控制性股东的行为,使之符合外部投资者的利益需要。二、“一股独大”认识误区。当前人们对“一股独大”问题的普遍认识是:由于在公司股权结构中

3、国有股、法人股占绝对支配地位,而且不能上市流通,因此大股东有动力也有能力去剥夺中小股东,从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在这里,人们更多地是关注这种情形,即首位大股东持股比例很高,同时持股份额又显著高于其他大股东,而忽视了另一种情况,即首位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但又直接或间接控制企业。其实,在剥夺中小股东的动机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强烈,这可以在经济学意义上得到论证。大股东的收入来源大体有两个方面,正常分红和控制权收益。大股东的非法掠夺,必然导致公司整体效率的降低,从而大股东的红利减少。因此理性的大股东在如何最大化其总效用时面临着如下一种权衡,即致力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创造更多的利润进而与其他股东共同分享红

4、利,还是靠掠夺其他中小股东以进一步汲取控制权收益,两种收入总和最大是决定最佳掠夺程度的标准。为分析问题方便,假定公司总的收益为1,大股东将其中的份额p转移出去(p取值范围为0,1),剩余部分1-p与其他股东共同分享。由于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的存在,大股东的掠夺行为也存在一定的成本。随着外部法律环境对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不同,大股东将实施不同的方式来转移资源,定义为转移技术T(。),当大股东转移的资源份额为p时,被转移资源中其所能得到的部分权为T(p),由于转移成本的存在使得剩余部分在转移过程中被消耗了。转移技术函数满足下列条件:1)T(0)=02)T‘(0)=13)T’(1)=04)T

5、“(。)<0下面我们将分析大股东的掠夺水平p是如何决定的。假定大股东持有公司的股权份额为c,该大股东是理性的,则其转移资源的最优数量P将由下式决定:Maxc(1-p)+T(P)一阶条件为T‘(P)=c又由于T”(。)<0可以推知大股东转移资源的最优数量p是其持股比例c的减函数,即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降低,其将有更强的激励从事掠夺。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处于控制地位的股东只持有公司很少股份或现金流量权力,对其他小股东的掠夺而致使公司造成的损失具有较大的外部效果,控股股东只承担或内部化了其中很少的份额,但却享受到了由掠夺产生的所有的控制权收益,对上述两种决策的权衡必然使其选择掠夺其他股东。当前解决

6、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股权制衡机制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实证研究表明,在投资者保护不完善的情形下,通过由少数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则可以起到限制掠夺行为的作用(Bennedsen.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林毅夫,蔡P,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王爱凡。股权结构多元化与代理成本-对我国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一种新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2,(7)。6黄渝祥,李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研究R.上证联合研究计划课题报告,2002,(4)。7林国春,李军林。对“内部人控制”的不同看

7、法J.经济学家,1997,(4)。8刘彤。小股东权益与公司治理绩效改善-基于产权理论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2,(2)。9洪浩。论国企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兼评“内部人控制”理论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10费方域。控制内部人控制-国企改革中的治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1996,(6)。11潘石。“内部人控制企业”论质疑J.当代经济研究,1998,(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