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

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

ID:25919857

大小:6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23

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_第1页
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_第2页
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_第3页
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_第4页
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  摘要:荀子将“天”视为自然而然层面上的哲学范畴,“不求知天”旨在拒斥奢求知天的进路,并未否定天的可知性和人的知之能,相反,“不求知天”正是以“知天”为其归,并构成后者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不求知天”和“知天”作为人的合理且积极的作为的组成因素,两者又指向并内涵于“制天命而用之”的过程中。  关键词:荀子;不求知天;知天;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出于摒除其前“天”“人”简单合一论的需要,明确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从而突出天与人相异的一面,但运用积极能为以“知天”又正是“

2、人职”之一;当然,人不可仅凭自己的意图妄度天之则而逆天,而是必须首先禀持一个“不求知天”的态度,在主观上力求恪守天地之则而“知天”,进而在积极能动的过程中“制天命而用之”。    一    荀子视域中,总体上是倾向于将“天”作为自然而然的存在形态;相对于人,说荀子所展现的“天”具有《老子》中所主张的“无为”特性,这一点显然是可以成理的。面对神妙万物却又“无为”的天,在认识层面上,荀子也采取了一种“为无为”的理路。他开宗明义的态度便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

3、,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1]不难认定的是,三“不加”中的“虑”和“察”所指的更多地在于认识,而“能”则侧重于践行,正是三“不加”共同构成了“不与天争职”的哲学内涵,即是说,荀子力图通过此三者,于否定层面为人在“天职”前划定合理的界限。对“天职”的“深”“大”“精”等特性,首先应该于情感和理性这两个维度上予以承认,而不能仅据一己之意对之加以妄测;不妨进一步循着荀子之意说,在一定认识阶段,“天职”有超逸于人的主观认识的性质和内容,并可能使人因之而频生“怪”感。尤其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条件尚未同步之时,更容易造

4、成认识上的偏误,若依偏误而行其“能”,则无异于他所声讨的“错人”和“人袄”。“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凿实意味着它对人具有一定的外在性(“怪”),但荀子征引古书上的话说,“万物之怪,书不说。”[2]杨倞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可以劝戒则明之,而不务广说万物之怪也。”[3]虽然意在强调“劝戒则明之”,但若是不能“劝戒”而达到“明之”,那么不如对“怪”保持沉默;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恰似“劝戒”而至“明之”也需要以对“怪”的“不说”为前提,因为惟有抱以这样的态度,才能做到认识上的专精而一,才利于探究万物之理,也才能最终破解“万物之怪

5、”。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4]与有知有意的人相比,自然而然形态的天是无形无意的,但却具“可知之理”,与此相应,在特定条件下,不排除“天”又有一定的不可洞解性,因此,圣人只是尽己力以修人事,而不是盲目地强驱己虑臆度“天意”;也就是说,对于尚未进入认知领域的“天”,人不能苛求自己去晓解其中的玄奥,而是必须意识到自己“无知”,当然这是合理的“无知”。在这个意义上,对《庄子》文本中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5],或许,荀子也是能够认同的,对暂时游离于人的认识范围之外的“天”,应该遵循它固有的存在之

6、则,而不能付之以妄测或比附。荀子本人也明言:“唯圣人为不求知天”[6],并非圣人不知天,而是不奢求尽知天的一切,也正是由于在态度上“不求知天”,才能更积极地“知天”,否则,人的认识便容易被“知天”的要求所累赘和羁绊。正如他反对“无知而云知”[7],因为无知之知只能是秘语呓言,还远不及坦承无知而“不求知天”,用孟子的批判,便是“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8]毕竟“不求知天”既无害于天之则,也不会有碍于合理的“知天”,而“知天”恰恰又正是“不求知天”的必然发展。  孔子在认

7、知上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9]自知“不知”,这本身乃是“知”的表现,《老子》中的“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10]亦有不二之趣;在对待天的认知态度上,荀子也有见于此,依他看来,要是能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对天的无知,这也是“知”的视野,而且相当程度上乃是一种“大智”,因为诚若他所言,“大智在所不虑”[11]。另言之,其中的“求”理解作“奢求”更为恰切,“不求知天”所伸张的无非是依循天之则的态度而已,是要人们不刻意求知天以至于“与天争职”,而并非否认天的可知和人的能知,即“不求

8、知天”不等于“天不可知”或“不能知天”,“不求知天”正是“知天”的可能成为现实的前提和条件。不妨如是说,“不求知天”的态度是以合理地“知天”为指向的,按杨倞注曰:“不务知天,是乃知天也。”[12]“不求知天”能引导人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存的真实,人由此方可凭借自己的认识和能为去对天加以合理的考察,从而形成基于天之则的认识,这才是真正的“知天”,在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