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ID:26000216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4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_第1页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_第2页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_第3页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_第4页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李军LIJun(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州510520)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背景、核心思想、中国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多重异质性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企业已经成为出口行为的主体,基于企业层面异质性的新新贸易理论正在构建传统贸易理论的微观机理。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理论思想是企业层面异质性是预测和解释贸易行为的基础,其经典模型是生产率异质性模型。这一模型极具理论启发,但也遇到了中国现实的挑战;拓展生产率异质性模型,发展多重异质性模型不仅可以提升新新贸易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而且可以释

2、放更大的理论创新空间。.jyqkogeneous)。这一简化的假设虽然有利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开展,但近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据的挑战:与出口企业相比,非出口企业在企业生产率、企业规模等重要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而不是同质的,而企业异质性(Firmheterogeneity)对于理解企业为什么会出口、如何出口灯国际贸易的动因至关重要。BernardJensen的研究开始关注企业层面的因素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一开创性研究探讨了国际贸易的微观基础,在此之后,部分学者也意识到当探讨企业为什

3、么出口这一基本问题时,假设企业是同质的存在较大的局限,从而引入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并成功构建了企业异质性模型,同时基本证明了引入企业异质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BernardJensen,1995;Eaton,Kortum和Bernard,2003;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这些学者认为,出口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企业间的差异(即企业异质性)对于理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贸易活动至关重要,从而开创了新新贸易理论(Nep;Jensen的研究开创了这一先河。正是循着BernardJensen的

4、这一思路,后续研究者尝试从实证研究入手寻找企业异质性与出口行为、出口利益以及其他国际贸易问题的关系。由于经典文献证明生产率差异是决定跨国企业是否从本土企业加入到出口企业行列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经济学对生产率研究颇多,对于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相对较好测算的指标,因此,将企业生产率作为企业异质性的代表是一个自然选择。Melitz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先本土市场后国际市场的发达国家典型出口企业,并发展了经典模型。Melitz2003年发表在《Econometrica》上的论文,提出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被业界推崇为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理

5、论分析框架。生产率异质性等新新贸易理论常常以该理论框架为切入点进一步展开研究分析,且“出口中学习”、“学习中出口”等理论都是在该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的推论。因此,Melitz(2003)模型也是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Melitz(2003)的理论推导可以简单概括如下。假设企业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决定是否出口(假设Ⅰ),假设出口存在一个大于0的固定成本(假设Ⅱ),假设市场竞争条件为D-S垄断竞争条件(假设Ⅲ)。基于以上前提假设,设定所有企业的固定成本用f表示,0<f<1,fx表示进入出口市场的成本,φ>0表示企业

6、的生产率水平,σ=1/(1-ρ)>1表示不同商品间的替代弹性。企业不出口,其收益为:r(φ)=rd(φ)如果企业出口,其收益为:r(φ)=rd(φ)+nrx(φ)=(1+nτ1-б)rd(φ)其中,rd(φ)表示来自国内市场的收益,rx(φ)表示来自国际市场的收益。同时考虑国际运输成本的存在,为了有一单位产品到达目的地,企业必须出口τ>1单位的产品。n表示一个国家的贸易伙伴数目,意味着该国企业能将产品出口到n个国家,n>=1。因此,企业总利润函数为π(φ)=πd(φ)+max{0,πx(φ)}由此可知,存在一个企业进

7、入市场的生产率临界水平φ*和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率临界水平φx*。由于进入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大于0,所以可以推出φx*>φ*。(推论ⅰ)推论i意味着,拥有较高生产率水平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3新新贸易理论的中国经验与挑战基于新新贸易理论视角的中国研究基本上是2008年以后展开的,最早的研究主要是国外研究进展的介绍,很快有学者进行了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总的来讲,中国研究一方面再次验证了新新贸易理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基于发达国家出口企业背景建立的生产率异质性模型与中国情境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樊瑛、陈丽丽、洪联

8、英和罗能生等针对信息贸易理论的模型、脉络以及最新进展进行了分层分析,并且目前已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运用各种方法来验证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企业异质性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有自己的特点,不可以完全照抄照搬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