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

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

ID:26037137

大小:66.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24

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_第1页
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_第2页
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_第3页
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_第4页
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提 要:近些年来,“公民社会”是一个在中国学术界频繁出现的概念。这是一个错误的表达式,它不仅是一个翻译错误,而且包含着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双重误读。市民社会与公民国家是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社会分化的结果,它们既是理解近代以来社会结构的基本坐标,也是开展社会治理的依据。“公民社会”的概念抹杀了近代社会分化的历史,使得对现代社会的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制的把握变得困难起来。我们应当在近代历史以及思想史的嬗变中梳理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确定它们各自的性质,并把握它们之间的联

2、系与区别。关键词:市民市民社会公民公民国家近代社会的历史是一段社会分化的历史,它在一切方面都表现出分化的特征。社会的分化使之呈现出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利益集团以及不同的构成部分。近代社会的分化是以家庭的分化为起点的,市民社会与公民国家的分立则是这一社会分化的结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社会治理体系以及政治和社会生活,都是在国家与社会分化和分立的基础上展开的。实际上,市民社会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后期,是在城市和市场兴起的过程中得到认知的,同时也是被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而得到承认的。市民的出现瓦解了传统社会的身份体制,培育出人们

3、普遍的权利意识。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城市生活的定型化,市民阶级的权利要求更加丰富,市民们普遍意识到了权利之于其社会生活的必要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市民社会开始参与塑造国家,提出了公共生活的要求,让国家提供和保障其权利,并能够消除参与公共生活的障碍。适应市民社会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就是公民国家,它将市民转化为公民,并从属于保障市民生活权利的目标,尽管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中,市民生活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不过,与此前的社会相比,由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市民权利提供了保障,从而使市民生活被改造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生活。所以说,市民社会

4、是与公民国家处在一种互动的过程中的,它们之间是一种既分立又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近代以来的历史既是市民社会型塑公民国家的历史,也是公民国家规范市民社会的历史。所以,18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是从市民社会与公民国家分立的现实出发去思考、改进和完善社会治理方案的。一、市民社会的生成近代人仿佛一睁开眼就发现自己身处于市民社会之中了,实际上,早在中世纪,就已经显现出一些市民社会萌芽的痕迹,在中世纪后期,就已经造就了市民,并为市民社会的生成提供了准备。市民社会孕育于中世纪的母体之中,首先是由于城市的出现而造就了市民;然后,行

5、会把市民组织起来;再后来,由于王室的介入,并在绝对国家的生成过程中把市民从行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市民社会的转型。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则是在绝对国家的历史使命完成后而最终定型的。“市民”的生成是与城市工商业密不可分的,最初,它是以城市固定居民的形象出现的。“城市”一词的用法在今天已经泛化,无论是在学术探讨还是日常用语中,我们把所有时代的类似居民点都称作为城市。其实,造就了市民的城市是11世纪城镇工商业兴起的结果。中世纪前期,只有“城镇”的概念,在英文中,它对应于toan。乡村远处于城镇的边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城镇相隔绝的,农

6、民的生活也与城镇居民的生活大不一样。随着商品流通不断地对城镇和乡村进行整合,使城市居民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城镇居民的名称自然也要发生变化,toan已经无法再准确地表明城市居民的特征了,“市民”概念就此产生。11世纪,在欧洲大陆则出现了burgenses(市民)一词,虽然已经无从考证当时这个词究竟包含着几分“市民”的含义,但也说明城市中出现了一股全新的社会力量。在英国,市民(citizen)出现的比较晚,因为英格兰直到14世纪中叶还主要是一个农业国家。英语中city与toononunity)之义。“state”一词是与绝对国家的出现

7、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君主权威统摄下的国家形态,只是到了后来,才泛化为指称一般国家的概念。同样,只是到了更晚近的时候,citizenship(公民角色)一词才出现,它说明citizen开始与权利观念相结合,具有了公民的含义。公民概念的出现,表明个人拥有了一定的相对于国家的主动性。如果说12、13世纪罗马法的西塞罗宣称,“希腊人赋予法律以公平概念,我们赋予法律以选择概念”,[18]这实际上是暗指希腊“公民”对其“公民身份”没有选择余地,且对外具有排斥性,而罗马“公民权”则让外邦人可以做出成为罗马“公民”的选择。因此,罗马具有了希腊所不具

8、备的平等环境。事实上,在对待外邦人的问题上,罗马只能说比希腊平等了一些,而在本质上仍是不平等的。“市民法”与“万民法”本身就说明了罗马法律的不平等性,说明罗马的“公民权”只是有条件、有限制地开放了一些。在肯定了外邦人选择成为罗马一员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