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习指导与检测

《师说》学习指导与检测

ID:26049510

大小:4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4

《师说》学习指导与检测_第1页
《师说》学习指导与检测_第2页
《师说》学习指导与检测_第3页
《师说》学习指导与检测_第4页
《师说》学习指导与检测_第5页
资源描述:

《《师说》学习指导与检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1、师说5学习目标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重点难点1、明确本文的教学目的。2、粗理文章的整体思路。案例剖析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那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本体属于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研究把握,要准确地完成此题,必须在熟读课文,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并对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来解答。本文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2、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学法导引1、朗读课文,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把握,理清作者的论辩思路。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是怎样看待的?得出了什么结论?这几个问题,提纲挈领地贯穿作者行文的全过程,也是作者论述的中心问题,明晰了这几个问题,全文的思路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一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第二问: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

3、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第三问: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反复阅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包括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顿挫等。3、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

4、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4、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5、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5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

6、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巩固发展1、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①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从华容道步走D.道中迷雾冰滑答:〔 〕与〔 〕②A.师道之不传也久

7、矣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答:〔 〕与〔 〕③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圣益圣,愚益愚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答:〔 〕与〔 〕2、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说说下边句子里加点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羞:④登泰山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