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

ID:26079385

大小:5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4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_第1页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_第2页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_第3页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_第4页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  [论文关键词]老子;德治;尊道贵德;以民为本;顺天应时  [论文摘要]历史上对《老子》的解读汗牛充栋,不同的人得出相殊的结论。窃以为:德治是其中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全书中,它都是以德治为旨归的,它主张尊道贵德,隆德贱礼,不尚智巧;以民为本,与民休养,致虚守静;顺天应时,无为治国。    《老子》(又名《道德经》)就像老子本人一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历史上对它的解读不胜枚举,修道之人以其为修身之书,尚武之人以其为兵法之书,而为政之人则以其为治国之书,各种解读不胜其详。而与其他的学者著述不同的是:《老子》是唯一被历史上多位皇帝御批的书,此足见《老

2、子》在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也许在君王眼中,《老子》是修身之书,但更是兵法之书,治国之书。作为治国之书的《老子》,它是以德治为旨归的,它主张尊道贵德,隆德贱礼,不尚智巧;以民为本,与民休养,致虚守静;顺天应时,无为治国。    一、尊道贵德,隆德贱礼,不尚智巧    《老子》以为,道是根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下文只注章节)世间一切万物都源自于道,并受道的

3、影响和制约。“天得道以清;地得道以宁;神得道以灵;谷得道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39章)此处“一”即为“道”,得“一”即为得“道”。唐玄宗御批云:“一者,道之和,谓冲气也。以其妙用在物为一,故谓之一尔。”[1]道是唯一的,所以又称之为一。得一就是得道。若得“道”则天清地宁神灵显现五谷丰登邦国得治,若失“道”则天裂地荒神不现谷不收邦国不治。可以见“道”在《老子》中是根本,是世界和谐的根本。  在尊“道”的同时,《老子》也贵“德”。但“德”与“道”相比,则“道”为大,且从于“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1章),河上公注此句云:“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唐玄宗

4、注曰:“孔,甚也。从顺也。设问有得之人,容状若何?言此有德人所行,唯虚极之道是顺。”清世祖注:“道无形容,即属之德,然大德之容,亦皆从出于道。”[2]虽然“道”为根本,但“德”也不可小看,“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天下万物,虽为“道”之所“生”,却为“德”之所“畜”才能有所成就。“道生之,德畜之”。道生万物,然后以“德”待万物,让万物自己按自身的规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出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是为玄德”,这才是最高最大的“德”,才是“道

5、”。  《老子》尊道贵德,但与孔子的克己复礼相反,《老子》轻视甚至贱视礼的作用,“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礼的制定是因为人们已经不能自觉以自然方式和平相处,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唐玄宗注此句云:“制礼者,为忠信衰薄而以礼为救乱之首尔。”最理想的方式是以道治国以德治国,“礼”作为一种治国方式乃是不得已而为之,故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38章)同样,老子也不主张贤与智巧治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3章)贤,《说文》解曰:“贤,多财也。”《六书故》注云:贤,货贝多于人也。此处“贤”当作“

6、财货”解,意即使百姓不崇尚财货,不为利益而争夺;不以难得之货为贵,故而不去偷盗;不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犯上作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3章)“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80章)“使夫智者不敢为也”。(3章)此处“智者”意即那些擅长“机关智巧,专权弄术”之人,使他们不敢轻易作出冒犯的行为。所以,《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不以圣人自居,不用智谋治国,“能使民众获得百倍的利益,不以仁者自居,不用伪装的情义,能使民间恢复子孝父慈的自然亲情,不以巧物自喜,不追逐超高

7、利益,就不会有盗贼了。”[3]所以,《老子》总结道:“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章)    二、以民为本,与民休养,致虚守静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5章)把人与道、天、地并列称为四“大”之一,可见在《老子》中,主张人与天地自然合一,以待天地自然之道对待人民群众,而天地自然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不可强作人力以图改之,所以对待人民也一样,应顺民心民意而治。  1.以民为本,以百姓之心为心  在对待百姓问题上,《老子》与儒家思想一样主张敬德保民,认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