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直解

ID:26105534

大小:5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4

唯识三十颂直解_第1页
唯识三十颂直解_第2页
唯识三十颂直解_第3页
唯识三十颂直解_第4页
唯识三十颂直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唯识三十颂直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唯识三十颂直解林国良著【解题】《唯识三十颂》,也称《唯识三十论》或《唯识三十论颂》,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学者世亲所著。《唯识三十颂》以三十首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其前二十四颂明唯识之相,即唯识的表现状况,也就是能变识变现所变境之种种状况;第二十五颂明唯识之性,即唯识的本质,也就是三种自性;最后五颂明唯识之行位,即唯识修行的诸阶段。《唯识三十颂》在印度有很大影响,先后有十大论师为之注释。唐代玄奘大师以十大论师中的护法论师的注释为主,糅译其他论师的注释,编译成《成唯识论》。本《直解》的《今译》取自同书的《成唯识论直解》,在《评析》部分则对颂文作一简述,欲详细了解颂文者可参阅《成唯识论直解》。由

2、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今译】〔问:“如果按唯识学所说的只有识存在,那么为什么世人以及各种佛教典籍都说有自我有各种事物?”〕依据虚假的认识或假设,〔世人与佛典〕说有“我”与“法”存在,随之便有与之相应的种种现象产生。这些与“我”、“法”相应的现象都是由识所变现,那能变现现象的识只有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以及了别境识。【评析】此处颂文论述我执和法执的根源。唯识学认为:世人所说的自我和各种事物,实际上都属虚假认识;佛典中关于“我”、“法”的种种相应概念,也只是出于假设;上述各种现象都是由识变现。所以,真实存在的是诸识(包括心所)。(此说是据世

3、俗谛,真胜义谛、即最高胜义谛本无可言说,故不可定说有识存在或无识存在。参见《成唯识论直解》。)识能变现相分和见分、或似我似法,众生将由识变现的相分见分、似我似法执着为心外真实的存在,这就形成了我执和法执。众生正是由于此二执而流转生死、轮回不已。众生要证解脱出轮回,须彻底破除我执和法执。而要破我执和法执,还须对能变现诸法的识有透彻的了解。能变识共有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以及了别境识,分别对应唯识学所说的第八识、第七识和前六识。以下是对三类识的论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今译】第一能变识

4、即阿赖耶识,也称为异熟识和一切种识。它的〔认取对象〕“执受”和“处”以及〔现行活动的作用〕“了”,凡夫都难以知道。与它始终相应的心所,有触、作意、受、想、思;〔而受心所中,〕与它相应的只有舍受。此识的伦理属性是无覆无记性。触等五种遍行心所〔与阿赖耶识一样〕,也具有上述各种性质〔但不是一切种〕。阿赖耶识如暴流,始终不断地生起而又前后不同地转变,只有到阿罗汉位才舍弃。【评析】此处颂文论述第八识的名称和主要性质。一、名称。第八识有多种名称,其中主要的三种是阿赖耶识、异熟识和一切种识。阿赖耶识是自相(自身性状),异熟识是果相(作为果的性状),一切种识是因相(作为因的性状)。阿赖耶识又称藏识,其主

5、要特征是储藏前七识及一切现行事物的种子。异熟识表明每一世的第八识都是先前世善恶业形成的果报。一切种识表明第八识中的各类种子是一切现行事物的原因,这是第八识中的种子不同于世间植物种子之处;同时,一切种识也使第八识有别于前七识,因为前七识不能保持现行事物的种子。二、现行活动作用和认识对象。第八识作为识,其现行活动的作用也就是认识作用,其认识对象是“执受”和“处”。“执受”指种子与“有根身”(即众生具有各种感觉机制的身体)。“处”指处所,也称器世间,即物质世界。唯识学认为,“执受”和“处”都是由第八识变现。第八识正是以自己变现出的上述对象作为认识对象。颂中说第八识的现行活动作用和认识对象都具有

6、“不可知”性,这是因为:第八识的认识活动和认识作用极其细微,难以了知;此外,在第八识的认识对象中,其在内所执受的种子、感觉机制是极其细微难知,其在外所变现的物质世界是极其广大难测,所以总的说是“不可知”。..三、相应心所。任何识的活动,必然有一定数量的心所相伴随,那些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伴随识而生起的心所称为遍行心所。与凡夫的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只有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有五种:触、作意、受、想、思,其性质参见《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五种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乐受、舍受之分,而与第八识相应的只是舍受,其原因有多种,其中的一个原因如下文所说,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但在证道成佛后,与清净第八识相应的

7、,有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和十一善心所,共二十一种心所。其余七种识在完全清净时,也是如此,与上述二十一种心所相应。四、伦理性质。诸识的伦理性质有善、不善、有覆无记性、无覆无记性四种。第八识只是无覆无记性。“覆”指污染性的事物,因为能障碍圣道,又能蒙蔽心,使心不清净,第八识并非污染性的,所以称为“无覆”;“记”指善恶,第八识非善非恶,所以称作“无记”。阿赖耶识只是无覆无记性,因为如果此识是善性的或污染性的,那就与相反性质的事物互不相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