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ID:26115327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4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_第1页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_第2页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_第3页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摘要:诗词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初中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朱光潜先生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词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

2、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方法滞后  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知之甚少,领悟不深。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词的关注度自然不高。  (二)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词,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词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

3、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和诗词鉴赏,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词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词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  另外,由于诗词理解起来偏难,学起来费时费力,导致一些同学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许多同学看到课后的“背诵”二字就顿生反感,对于诗词的学习自然兴趣不高,消极懈怠。  (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  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拿到高雅的作品就没精打采

4、,无兴趣去读。同时,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诗词教育影响也颇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高雅文学作品的学习,常常是置于其次,抑或弃之不理。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诗词教学的特点  (一)提升审美情趣  新课标指出:诵读诗词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作为优秀个体生命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结晶,必然折射着深具灵魂穿透力的审美之光,必然不可抗拒地灼亮着读者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优秀的诗歌和美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不但语言美

5、、韵律美,而且意境和感情都非常美。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读诗、品诗、悟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体味自然和人生,激发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二)形成情感体验  新课标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诗,作为真、善、美的

6、最高化身,以美的形式唤起我们美感经验的共鸣,具有渗透心灵的艺术性质。”诗中的富于理性内涵的情感是在诗人的情绪和意象交合时的顿悟,这种智化的诗情更多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获得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某种共鸣,用意去探求某种规律。在诗歌教学既要引领学生去感受诗的形式美,品味诗的语言美,获得审美愉悦,也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体验,调动全身每一个情感细胞去领悟智化的诗歌情感,从而形成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实现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过程。  (三)积淀诗意语言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而

7、充满诗意的语言凝结着诗人的情思与智慧,体现著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观察方式、感受方式、评判标准以及价值追求,体现著作者自己的思想、个性。在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多去积累、背诵诗歌,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二要启发学生用心灵的眼睛和耳朵去凝视、谛听,在外界大量形象感受的融汇碰撞中,获得对社会生活或个体生命的突然感悟与发现,最终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形成诗意语言。因此,在我们引导学生感受诗美,领悟诗情的过程中,要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注重培养他们运用自己的认知和体验,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思

8、考的能力,让学生诗意地感受生活,深入地观察和思考生活,让诗语流淌于笔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