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从课堂做起

立德树人-从课堂做起

ID:26151641

大小:49.0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5

立德树人-从课堂做起_第1页
立德树人-从课堂做起_第2页
立德树人-从课堂做起_第3页
立德树人-从课堂做起_第4页
资源描述:

《立德树人-从课堂做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立德树人,从课堂做起兴山县黄粮镇初级中学陈世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是要看他是否能在其外在行为上得以体现,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即德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合力.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才能达到立德树人之本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在教育方针中把德育列在首位。十八大报告又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

2、步深化,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在道德观念上越来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冲击,而主要依靠直接灌输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在面临社会实践的挑战时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德育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目前,我校德育工作一般还是采用传统模式,有浓厚的“运动”色彩。学校的重大节日教育活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团队活动,以学生、班级和学校事务管理为主的班主任工作等,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基本上是线性和单向的,传授和灌输给学生的通常是以“榜样”“模范”“先进”为标签的抽象概念。这种缺少感

3、性支撑和理性思辨的德育,难以深刻、持久和稳固。人的一生,学校教育只是一个阶段。一个儿童经由学校这座“桥梁”或者这艘“航船”,就应该基本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成长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如果只有知识学习,忽略“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就很难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感,就会丢失教育的境界、理想和追求。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传道”是目的,“授业”“解惑”都是手段。这样的传统,现在似乎被颠覆了。在那些“授业”“解惑”成为全部目的的学校,德育就只能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成为“泥塑金身”,成了“空心萝卜”。

4、如何以德为先、立德树人?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都要从课堂做起,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首先要更新观念。2013年10月,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给全校学生回信:“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我以为,砥砺品德修养应是现代德育的基石。加强砥砺品德修养,培养

5、合格的公民,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义务和追求。各学科的教学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目标,但最终必须聚焦为培养公民。一个未成年人,经过六年中学教育走出校门的时候,应成为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责任能力的合格公民。一个高中毕业生,不管拿到什么样的录取通知书和成绩单,如果没有明确的“公民意识”,不是合格公民,就不可思议,也不能容忍。学校德育,应该按照合格公民的标准,以公民意识为基石,重新设计和确认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惟此,德育为先才会有新的路径、希望和生机。学科教学,在学科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要有更上

6、位的“公民身份”和“公民意识”烙印。中学十多门学科教学强调和培养的学科素养,最终要升华和凝结为公民素养。其次是有机融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科教学不仅“传递知识”,更应当发挥学科教学的多重功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每门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只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部分构件,都只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部分要素。对一个人的才、德之辨,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十分精辟的阐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而“君子

7、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历朝历代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教师生涯,先后陪伴三五千学生,解析几百道试题,经历数十场考试,帮助学生完成一次次蜕变。教师不可能记得所有的学生,学生也不会记住所有的教师。学生在毕业以后还能经常或者偶尔想起的通常只是一节课、一个片段,或者是一次对话、一项活动、一种探究。真正能够影响学生一生,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其实是教师的智慧、才华、品行和德性。每门学科教师,每一课时教学,都不只是知识传授,都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以德为先。教书育人,从课堂做起,从每节课做起。总之,“立德树人,从课堂做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