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及主要趋势

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及主要趋势

ID:26154804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4

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及主要趋势  _第1页
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及主要趋势  _第2页
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及主要趋势  _第3页
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及主要趋势  _第4页
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及主要趋势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及主要趋势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及主要趋势一、消费需求升级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级化进程  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重点由生存资料转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提升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的消费重点,汽车、住房、电子通讯器材、家庭装饰装修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增长迅速。消费需求的高级化过程决定了中国工业发展进入以提高素质为核心、提高增长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方向的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再是“补短”和实现一般意义上的比例平衡,而是产业升级和结构高级化过程。  从中长期来看,新兴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将保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特别是汽车、电信产

2、品和住宅等;家电、轻纺等目前市场需求已趋饱和的产品,将面临产品升级换代的结构调整;新型材料工业将有较快发展,以满足新一代产品生产的需要;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程度,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将出现高速增长态势。  二、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型,大企业进一步主导控制整个产业链,中小企业不断沦为大企业掌控生产体系的附庸  随着市场竞争趋于充分和完善,强势企业在技术、管理和营销上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逐步发育成熟的资本市场也为产业要素的流动与重组搭建了畅通、迅捷的交易平台。从市场结构看,今后将出现一批能够在国际上立足的大公司、企业集团

3、,关键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明显上升,相对分散的市场格局逐步被少数大企业控制的架构所取代。  由于生产专业化与分工的细化和发展,大企业在战略上将把核心竞争力的聚焦点由以往追求生产规模和成本优势,转到技术创新、强势品牌塑造、营销渠道控制等方面。  三、资源紧缺和生态保护对工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显著,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成为越来越紧迫的战略抉择  我国以往的工业化进程以资源的高投入为基础。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中国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不可能继续依赖资源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水和石油将成为两大资源瓶颈。  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不仅来自资源供给不足的限制

4、,还表现为环境承载能力造成的束缚。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国才达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在经济上要赶超发达国家,但不能以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实现赶超。这就要求未来的工业发展必须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少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手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的现代发展模式,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  四、生产能力的空间集聚趋势进一步加剧,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原来在计划体制下高度分散的工业生产格局迅速集中,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产业集群。从实践来看,集聚、分工

5、协作、竞争自强化、协同、网络和“区域品牌”等经济效应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强大竞争优势,从而使生产能力的空间集聚过程呈现持续发展之势,并不断累积为地区经济高速成长的动力源泉。  展望未来,产业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转移将不断加快,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将持续地促使相关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集中生产。产业集群优势将超越低成本而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并使“产业联系”成为投资政策的新焦点。  五、市场化条件下区域分工和合作机制渐趋成型,城市间经济联动关系更加紧密,中心城市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区别定位之上的区域分工和

6、合作机制,是各方获得“多赢”的唯一选择。城市政府在战略规划、产业导向和信息交流上的协调与合作,在其中将发挥关键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降低投资风险,还可通过优势互补,增强整个区域的环境竞争力。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中心城市在区域范围内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的能力将大幅提升。中心城市的快速崛起,打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特征,增强了区域合作的动力和潜力,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随之提高。城市间经济联动关系更加紧密,以往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逐渐演变成以产业链分工为基础、上下游对接配套的新型合作关系。

7、产业链在空间上的延伸促进了更大范围内比较优势的优化整合,将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培育自有加工制造能力,实现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近年来,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生产能力的重点,已由以往的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电子、化工、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产业转移的战略重心也从单纯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建立境外市场的加工基地,逐渐转到进占中国市场。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发包给国内的合作企业,进而将其纳入自己的全球生产组织体系。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8、,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培育塑造自有加工制造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