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

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

ID:26176196

大小:107.0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8-11-25

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_第1页
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_第2页
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_第3页
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_第4页
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提要:“现成良知”不仅是中晚明整个思想界最富争议性的议题之一,更是阳明学话语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不同学者围绕“现成良知”所展开的一系列辩难,相应构成贯穿中晚明阳明学展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成良知”成为中晚明阳明学的重要观念,与阳明高弟王龙溪“见在良知”的观念密不可分。王阳明已经将“良知”与“见在”相连论说,“见在良知”也的确是其一元论体用思维方式的内在蕴涵,但正式使“见在良知”成为阳明学话语中一个明确概念的是王龙溪。也正是由于不同学者以王龙溪为中心所展开的一系列论辩,“现

2、成良知”方成为一个引起晚明儒家学者广泛争议的重要观念。只是,龙溪本人并未使用“现成良知”,由于与龙溪论辩者如聂双江、罗念庵、刘狮泉等人更多地使用“现成良知”,而龙溪并未对“见在良知”与“现成良知”这两个不同用语在语意内涵上的细微差异以及所可能引起的不同理解有所分辨,加之其他学者多透过念庵、双江等人所诠释的“现成良知”来了解阳明、龙溪“见在良知”的思想,遂使“现成良知”取代了“见在良知”而成为晚明思想界更为通行的用语。本文首先指出“见在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逻辑蕴涵,然后考察王龙溪对“见在良知”观念

3、与相关问题的阐发,进而透过王龙溪与聂双江、罗念庵、刘狮泉的论辩,分析现成良知之辨的理论内涵,最后扩展到整个中晚明的思想脉络,分析并检讨晚明现成良知之辨的演化及其趋向,指出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经历了一个由各执一端到视域融合的发展过程。关键词:王龙溪见在良知现成良知一元论与二元论的体用观中晚明阳明学一、前言“现成良知”不仅是中晚明整个思想界最富争议性的议题之一,更是阳明学话语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而不同学者围绕“现成良知”所展开的一系列辩难,也相应构成贯穿中晚明阳明学展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深入细致地

4、检讨现成良知之辨的理论内涵与演变过程,不仅是我们深入把握中晚明阳明学理论特征与历史动向的题中之义,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孟子学传统中性善论思想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良知”无疑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观念,而在阳明的话语中也已经将“良知”与“见在”相连。并且,就阳明一元论思维方式的内在要求而言,可以说“见在良知”的观念是阳明思想必然的逻辑蕴涵。但是,正式使“见在良知”成为阳明学话语中一个明确概念的是阳明高弟王畿(字汝中,号龙溪,1498-1583)。也正是由于不同学者以王龙溪为中心所展开的一

5、系列论辩,“现成良知”方成为一个引起晚明儒家学者广泛争议的重要观念。只是,龙溪本人使用的并非“现成良知”而是“见在良知”一词。由于其他学者尤其曾与龙溪论辩者如刘邦采(字君亮,号狮泉,生卒不详)、聂豹(字文蔚,号双江,1487-1563)、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1504-1564)等人更多地使用“现成良知”,而龙溪也并未表示异义,因此,在整个中晚明相关论辩中出现更多地是“现成良知”而非“见在良知”。必须说明的是,龙溪之所以并未否认“现成良知”的用法,显然说明“见在良知”与“现成良知”在意涵上具有

6、相当的重叠性,但仔细分析,“见在”与“现成”其实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同,尤其容易在理解上引导出不同的方向。龙溪同时与之后的学者往往更多的是在“现成良知”的意义上理解龙溪的“见在良知”,因而中晚明阳明学的相关论辩以“现成良知”为主要用语,并非偶然。然而在这种极细微的转变中,很可能便包含着理解的差异以及随之而来的同一用语使用下焦点意识的分化。本文首先指出“见在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逻辑蕴涵,然后考察王龙溪对“见在良知”观念与相关问题的阐发,进而透过王龙溪与聂双江、罗念庵、刘狮泉的论辩,分析现成良知之辨的

7、理论内涵,最后扩展到整个中晚明的思想脉络,分析并检讨晚明现成良知之辨的演化及其趋向。二、王阳明思想中“见在良知”的蕴涵在王阳明的思想中已经有“见在良知”的意涵,如阳明所谓“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1]“吾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2]以及逝世前《答聂文蔚》第二书所谓“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求,不须假借”。[3]除了这些具体的话头之外,就阳明“体用一源”的一元论思维方

8、式而言,“见在良知”也显然应当是其思想必然的逻辑蕴涵。自从程伊川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以来,经过朱子的运用与提倡,“体用一源”逐渐成为几乎所有理学家共同接受的命题。[4]更为确切地说,就是理学家们一致力图将其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对儒学观念、命题的理解与诠释当中。到了明代,“体用一源”更是成为儒释道三教共同提倡的一种思维方式。[5]但是,朱子和阳明这理学传统中两大典范对“体用一源”本身的理解其实并不一样。朱子对伊川“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话头是这样解释的:体用一源者,自理而观,则理为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