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高梁桥施工方案分析论文

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高梁桥施工方案分析论文

ID:26225319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5

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高梁桥施工方案分析论文_第1页
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高梁桥施工方案分析论文_第2页
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高梁桥施工方案分析论文_第3页
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高梁桥施工方案分析论文_第4页
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高梁桥施工方案分析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高梁桥施工方案分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高梁桥施工方案分析论文.freel、右线全长为1222.853m。隧道正线于桩号K14+000~K14+104段穿过高梁桥基础,设计过桥段长104m;高梁桥上部结构为跨度23m×3的预应力简支T梁;下部为厚2m的扩大基础,分两层浇筑,底层面积5.5m×5.5m,上层面积3m×3m,基础埋深4.874m。扩大基础上为独立桥墩,.freel;沿区间纵向有两排桥基,间距21m。隧道埋深17.9m,两隧道中心间距为8.0m,见图1所示。隧道结构从一排4个基础中的中间2个基础正下方附近通过,结构顶与基础底之间

2、净距为11.66m。该区间段隧道左右线全部穿越砂卵石地层。砂卵石地层是一种典型的力学不稳定地层,颗粒之间空隙大,黏聚力小,颗粒之间点对点传力,地层反应灵敏,稍微受到扰动,就很容易破坏原来的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而坍塌,引起较大的围岩扰动,使开挖面和洞壁都失去约束而产生不稳定。通过筛分试验表明,该处地层为卵石~圆砾层,粒径20~70mm,最大粒径达到150mm,含砂率11%~30%,平均内摩擦角35#左右,N值27~50,施工中遇到最大的卵石达250mm。2工程难点分析在砂卵石地层中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存在以下难点:(1)

3、超前小导管或注浆孔施工成孔难度大,施工速度慢;(2)砂卵石地层容易坍塌,地层成拱性差,超挖量较大,工作面稳定性难以保证;(3)由于没有地面降水条件,拱顶上方存在的上层滞水,易造成砂体的部分流失,增加地层沉降量控制的难度;(4)砂卵石地层中浅埋暗挖法隧道下穿桥墩桩基相对其他地层,容易造成不均匀沉降。根据北京地铁施工有关规定,确认下穿高梁桥施工风险等级为一级,其中变形控制标准如下:桥台横向变形差异5.0mm,纵向变形沉降10mm。根据该工程特点,并参考《北京地铁施工监控量测试行稿》确定了该标段监测项目的监测控制值,见表

4、1。3施工方案的确定为了严格控制结构沉降,通过对比试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砂卵石地层的前进式分段超前深孔注浆加固方案。隧道采用CRD法进行施工,根据分析,确定区间两隧道按照导洞1、2、3、4和导洞5、6、7、8顺序施工,错距10m。先施工1号导洞,为了减小各导洞之间的相互影响,待施工10m后,再施工2号导洞,依次施工其他导洞,直至完成(见图2)。具体施工步序如下:第一步:施作超前支护,注浆加固地层,前后开挖两侧1号洞室,并预留核心土,施作初期支护;第二步:继续前后开挖两侧2号洞室,施作初期支护,1、2号洞室纵向间距1

5、0m左右;第三步:施作超前支护,前后开挖两侧3号洞室,并预留核心土,施作初期支护,2号与3号洞室纵向间距10m;第四步:继续前后开挖两侧4号洞室,施作初期支护,左侧3号与4号洞室纵向间距10m;第五步:待左洞开挖完毕,再以同样的方式开挖右导洞;第六步:根据监测情况纵向分段拆除中隔墙,临时支撑,逐步完成侧洞底板防水与二次衬砌,先作业左洞,再作业右洞;4施工方案数值分析4.1计算模型说明采用PLAXIS3D进行计算分析,计算范围顶部取到地面,左右两侧和底部各取50m,沿隧道轴线方向取60m,隧道均考虑小导管超前注浆加固

6、地层;地层由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层、粉质黏土、细砂层、砂卵石层。土层的参数如表2所示。整个模型采用实体单元建模,土层采用摩尔库仑模型,隧道结构采用弹性体模型,共划分30655个实体单元,48960个实体单元节点(见图3)。施工步骤:先施工左边隧道,再施工右边隧道;单个隧道按照CRD工法1、2、3、4顺序施工。计算工况:(1)不进行任何加固措施;(2)对桥墩及隧道周围采取加固措施:将1号桥墩和2号桥墩的扩大基础采用注入混凝土的方式连接成整体;将3号桥墩和4号桥墩的扩大基础采用注入混凝土的方式连接成整体。隧道拱部及侧墙2

7、m范围内土体实施超前深孔注浆加固。4.2计算结果分析计算结果见表3、表4。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采取加固措施后,效果十分显著。不进行任何加固时,桥墩基础的差异沉降分别达到10.95mm和9.22mm。采用注浆加固土体及桥墩连接加固后,A、B号桥墩的差异沉降为4.30mm;C、D号桥墩的差异沉降为4.50mm,可见加固后效果是显著的。为便于加强施工中过程控制,表4给出了各个工序对沉降贡献值。分析可见,导洞1和导洞2沉降占总体沉降的55%,因而加强对这两个步序的施工管理十分必要。5主要结论(1)针对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高梁桥

8、施工,为控制沉降,必须对桥桩及隧道周围地层采取加固措施;(2)区间两隧道的施工顺序宜按照导洞1、2、3、4和导洞5、6、7、8顺序组织施工;(3)单线隧道施工时,影响沉降的关键工序为导洞1、2和导洞5、6的施工;(4)在错距为30m时,区间左右线施工相互影响甚微,为加快施工进度,左右线隧道可相对合理错距同时施工。目前,区间左右线隧道均已安全穿越高梁桥。工程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