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军校教育探析

北宋军校教育探析

ID:26243292

大小:6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5

北宋军校教育探析_第1页
北宋军校教育探析_第2页
北宋军校教育探析_第3页
北宋军校教育探析_第4页
北宋军校教育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宋军校教育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北宋军校教育探析[摘要]北宋王朝实行重文抑武政策,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武学作为官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先后于庆历、熙宁、崇宁年间三次兴办,直至靖康末年而不废。在这一时期,它逐渐建立了自己比较完善的编制体制,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招生、培养、管理、除官等制度,从而对北宋军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但由于时代所限,事实上武学并未被太多重视,也没有培养出什么优秀的军事人才,从而致使其军事功能与社会作用大打折扣。  [关键词]北宋;武学;兴办;体制;作用    中国古代军事教育滥觞于夏朝“序学”。战国时期,从事专门军事教育的兵家私学开始兴起。而有史记载

2、的第一所军校,则是十六国之时前秦苻坚在太元五年(308)所建的“教武堂”有关于此,《资治通鉴》卷一百零四所载“二月,作教武堂于渭城,命太学生明阴阳兵法者教授诸将”,可以为证。。但无论是有信史可考的前秦教武堂,还是依史推论的夏朝序学、战国兵学,均未立为国家军事教育制度。直到北宋大兴武学,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军校才得以建立。    一、北宋武学的兴办    北宋武学源于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武科举。武科举制度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至北宋已为定制。为便于它的推行,北宋政府仿照文科举有中央和地方官学支持的做法,开始设置武学。在这一时期,武学主

3、要有庆历、熙宁、崇宁年间三次大规模兴办。  北宋立国以来长期推行重文抑武之策,对边防不甚重视,以致康定初(1040),西夏李元昊反叛,边将屡败。这引起许多有志之士的极大忧虑,尤以范仲淹、富弼等最为突出。他们深感既有文事,当必有武备,极力主张设置武学培养军事人材来增强军事力量。庆历三年(1043)五月二十一日,宋仁宗听从范仲淹等人的建议,下诏置武学于“武成王庙”武成王庙是唐代所建祭祀军事家吕尚的庙宇,亦称之为“武庙”,以与孔子的“文庙”相区别。。但自其建立以来,却深受重文轻武风气的影响,遭到许多儒教士大夫的责难,他们“以为古名将,如诸葛亮、羊祜、杜预、裴

4、度等,岂尝专学《孙》、《吴》,立学无谓,故亟罢之”[1]。  于是出现了“英豪”之士耻于就学的怪象,入武学学习者寥寥无几。面对这种情形,范仲淹等人不得不承认“傥久设此学,无人可教,则虑外人窥觇,谓无英材于体,未便”[2],再次建言武学“不须别立”。八月二十四日,仁宗下诏“罢武学,改教授太常丞阮逸兼国子监丞。其有愿习兵书者,许于本监听读。”[3]庆历武学仅开办95天便宣告结束。此后,吴育、胡瑗等虽先后均提出再建武学,胡瑗甚至还撰写《武学规矩》一卷进呈,但其建议均未被采纳。  庆历武学虽然失败了,但熙宁年间宋神宗重置武学却是成功的。当时,王安石针对教育文武

5、异事,培养出来的人材只能治人事而不知武事的弊端,力主士之所学,应文武并重,大力主张恢复武学,并将其列为官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熙宁五年(1072)六月,枢密院上书中亦讲道:“古者出师,受成于学,文武弛张,其道一也。将帅之任,民命是司,长养其材,安得无素?洪惟仁祖,尝建武学。横议中辍,有识悼之。国家承平,及此闲暇,臣等欲乞复置武学,以广教育,以追成先朝之志。”[4]王安石及枢密院的建议得到了宋神宗首肯。于是六月二十七日下诏开始张官养士,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此次中央武学再立后,直至靖康末年而未废。  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又令地方州县置武学,以向中央

6、武学升贡。有关此类记载颇多,如《宋会要辑稿》崇儒二《政和学规》中载政和四年(1114)新昌军崔直所言:“县学武士孟月补试,下旬引试,考授预选入学。”又如清邵遐龄《武昌县志》卷五《学校志》中载武昌县学“旧在邑之西隅,宋崇宁间于县治南一里许建,讲道堂二,进学好问与武艺武士就傅(传),斋五”。此项制度共推行十余年,至宣和二年(1120)而罢。当时诸路所任武学教谕共二十四员,依每所州县武学一名武学教谕计算,当时应有二十四个州县设立武学。尽管不是全部州县建有武学,但上述地方武学,尤其是县所立武学,使宋代军事教育进一步得以普及,对整个武学教育体制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

7、的意义。    二、北宋武学的体制    北宋武学初隶枢密院,元丰后辖于国子监。它仿太学而立,不但执行国子监所立各种条制,还制定了许多专门章程。就管理制度总纲来讲,有贾昌朝庆历年间所编《敕律学武学敕式》二卷;元丰年间所修《武学敕令格式》一卷,该书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曾加以续修;政和元年(1111)准奏的《大观重修武学令》等。可惜今均已失传,具体内容不可详晓。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招生、培养、管理、除官等制度散见于史籍当中。下面就其主要制度进行简单论述。  1.编制体制  北宋武学的编制体制雏成于庆历三年,定型于熙宁年间,元丰后不断加以补充完善,

8、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系统。  (1)学官。“判学”与“同判学”。庆历时,仅载太常丞阮逸为“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