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写作教学的未来走向

讲座:写作教学的未来走向

ID:26315273

大小:1.16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8-11-26

讲座:写作教学的未来走向_第1页
讲座:写作教学的未来走向_第2页
讲座:写作教学的未来走向_第3页
讲座:写作教学的未来走向_第4页
讲座:写作教学的未来走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讲座:写作教学的未来走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写作教学的未来走向——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范式转换与类型选择语文报社副社长《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主编裴海安荣维东,本刊2013年第4期“封面人物”,他是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教育部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命题专家。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语文高级教师,荣获“教学能手”“学科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2011年4月,赴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研修;2011年7月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培训;2012年国家留学基金委纽约州立大学访学“访问学者”。目前执教本科生课程《语文教育学》《语文课堂

2、教学技能训练》《语文案例研究》等;担任硕士生课程《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语文教育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语文教育心理学》等。主编和参编教材10多部,在《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和主研课题10项。受邀在全国各地进行“国培”指导和教师培训项目讲座讲课。他的研究方向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写作教学、媒介素养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言学习心理等。魏小娜,本刊2014年第7-8期“封面人物”,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语文教育研究室主任。主持有省部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3项,主研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在《课

3、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并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她还承担多项“国培”专题培训工作。她主讲课程有:《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语文学科测量与评价》《语文教育史》她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课堂教学设计、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测量与评价。一、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荣维东认为,纵观中外写作教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种范式的转换:即从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文章写作”,到六七十年代开始的“过程写作”,再到当今发展酝酿着的“交际语境写作”。正如物理学由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时空观,再到当今的量子力学一步步走向深入完善一样,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体现

4、了人类对写作认知的一步步深化。它们前后相续,不断发展。但非常可惜的是,目前我国的写作教学理论,仍然还是停留在“文章写作”阶段,裹足不前。(一)文章写作传统的“文章写作”课程,依据的是语言学、文章学知识体系。如从语言学角度,评判文章是否“文从句顺、合乎语法”;从修辞学角度,分析文章的艺术技巧;从文章学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中心、结构、语言”等等。这种以“写作结果”为关注重心的写作范式,目前在我国依然是主流。这种写作教学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联接。写作教学目的是要制作出一篇合格的“文章”。在这样的思路下,老师传授的是“写文章”的技巧,学生们潜心演练“应制本领(应试技能

5、)”。其缺陷具体如下:1.严格控制,没有自由。这种写作多采用命题的形式,讲究“审题立意”“按要求作文”“思想积极健康”,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作文的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下完成的。2.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内容空洞,结构生搬,表达平淡,千人一面,万口一词,没有个性和创造活力。3.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这种写作教学,教师除了布置题目外,具体写作环节基本撒手不管。学生写作时得不到及时、具体、有效的指导。4.只看文本,不问情境。这种写作只关心是否写出了“好产品”。衡量这产品“好”的标准也往往是通用文章指标。至于文章是写给谁的,达到什么目的,有何用,一概不考虑。5

6、.教师辛苦,学生徒劳。这种写作教学,往往要求教师“精批细改”,教师撰写的评语往往流于“例行的套话”和“正确的废话”,基本属于“无效劳动”。美国批判教育学专家吉鲁认为这种“传统的写作教学被一些强有力的、却又是误导人的假定所主导,它们把写作教学简化为大量程序的、狭隘的,即一种技术专家式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这样描述这种写作教学:学生所写的“是一些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他们的意思连儿童本人也是模糊不清的”。这自然容易造成畸形人格和畸形技能,严重背离教育的基本宗旨,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针对这种教学法的不足,国外研究者和教师们纷纷寻求新的方法和路子。于是各种教

7、学法应运而生,如“过程法”“认知法”“情境法”“体裁法”“交际法”等,与之相应的课程知识开发也开始步入崭新天地。(二)过程写作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写作教学理论发生重大变革。一些心理学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认为写作是信息摄取、储存、加工、转换、输出的过程,是作者的思维活动和问题解决过程。这个时期,弗劳尔和海斯(Flower&Hayes1980、1981)等人相继提出一些写作模型。在此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