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怡怡”?一个幻觉的论文

“兄弟怡怡”?一个幻觉的论文

ID:26321256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6

“兄弟怡怡”?一个幻觉的论文_第1页
“兄弟怡怡”?一个幻觉的论文_第2页
“兄弟怡怡”?一个幻觉的论文_第3页
“兄弟怡怡”?一个幻觉的论文_第4页
“兄弟怡怡”?一个幻觉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兄弟怡怡”?一个幻觉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兄弟怡怡”?一个幻觉的论文关键词:鲁迅心理幻觉  摘要:对于鲁迅的小说《弟兄》,一般理解为只是在表现“兄弟怡怡”的深厚感情,所以也不太能引起人们关注。但是这样的解读未免失之简陋。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抓住主人公心理的一次重大转变,结合一个诡异的梦境,深入分析人物心理,发现“兄弟怡怡”只不过是主人公在努力营造的一种理想,一个幻觉而已。透过层层美好的表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残酷的人性。    如果单看小说《弟兄》的情节,一般读者不会看出文中有周氏“兄弟失和”事件的痕迹以及此事给鲁迅造成的心理创伤。钱理群先生在《周作人传》中提到这篇小说时写道:“1925年11月3日鲁迅以周作人1917年在北京患

2、病的经历作素材,写小说《兄弟》,无情地揭示了所谓‘兄弟怡怡’的不可靠。”不能说这种评价不合理,但我还是有些疑惑:小说中主人公沛君自始至终对弟弟靖甫照顾得无微不至,文本本身并没有任何反映“兄弟失和”的情节,而且我们一下子也读不出隐含在情节背后的对兄弟情感的失望,更看不出哪里有什么“无情地揭示了所谓‘兄弟怡怡’的不可靠”。这评价是不是人们在对作品与现实的对照中,对鲁迅“兄弟失和”这个既定事实的引申联想呢?  对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当事人即使没有正面的回忆、叙述,也肯定会在他此后的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而对于小说家来说文本就是有意无意地表达自己难以示人之心理状态的最好园地,当然也是研究者们试图

3、窥探作家内心隐秘的入口。通过对《弟兄》这个小说的细读,我们发现文中还是有一些蹊跷之处或令人费解之处。深入分析它们将使我们进入另一个层面的解读,也是我们理解鲁迅在曲折表现内心微妙情感波动的一个工具。.  首先让我们疑惑的是,小说中弟弟病前到病后,张沛君在对待别人评价自己和弟弟关系时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小说的开头部分,益堂抱怨自己的几个儿子之间不和时,沛君“慷慨地从破的躺椅上站起来,两眼在深眼眶里,慈爱地闪烁”着,说“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此时他对自己与弟弟的关系颇为得意和自豪。所以同事月生对他们兄弟感情表示赞叹时,他也是坦然接受。而弟弟病愈后

4、,沛君回到办公室,却突然之间变得沉默了,当月生又开始赞叹他们兄弟的感情时,他竟然“不开口,望见听差的送进一件公文来,便迎上去接在手里”,当月生说他们兄弟关系如“鸰在原”时,他居然没有像以前一样沾沾自喜,而是说“不!”接着便抢着忙起工作了。这个“不”字在这里很容易让人理解成一种双关,既是拒绝将工作让给月生,又可以理解成他对月生“鸰在原”的说法不赞同。为什么沛君的心理在靖甫生病前后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在照料弟弟部分的文字中,我们发现有关一段梦境的文本在暗示沛君态度陡转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沛君在得知靖甫只是得了麻疹而非猩红热的那天晚上,照理说他可以放下心来,安慰地睡一觉了,但是他却做

5、了可怕的梦——靖甫死了,自己在虐待靖甫的孩子。初读时,我们通常理解成这是沛君对靖甫的爱过于深厚而致使其在得知靖甫的病是虚惊一场时还心有余悸,这当然不失为一种说法。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无端安排这样的梦境?梦境又为何这样恐怖?这是作者无意为之还是有意安排?  从小说中看,沛君只是一个小职员,而靖甫也只是一名老师,他们分别有自己的家室,两人共同承担着家庭的负担,他们“进款不多,平时也节省”,通常连西医也不敢请,可见生活是很拮据的,更何况此时靖甫卧病在床,家庭重担都落在沛君一个人身上。正因为沛君慷慨和不计较个人得失,所以他对家庭的付出更多。在靖甫生病的过程中,沛君犹如大人照顾小孩一样对靖甫嘘寒问暖

6、,关怀备至。兄弟俩的年纪应该相差不多,但沛君明显比靖甫更能担当,他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在经济上他无私地将收入都投入到大家庭中;在生活上他小心地保护着靖甫,靖甫每周上多少课,批多少作业他都清清楚楚。对于靖甫的病,他表现得比靖甫本人更加紧张。然而,沛君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靖甫对哥哥的关心并没有表现应有的感激,而是极为平静,或者可以说冷漠地接受着。在兄弟二人的对话中,靖甫的话简洁得很,有时就无语,显得极为冷淡。可以看出在家庭生活中沛君担当了主要责任,付出了更多的辛劳。这种长期不对等的付出和回报必然会使沛君趋向快乐的“本我”受到压抑,当“兄弟怡怡”之类的道德认同依然

7、强大的情况下,他是不易察觉到“本我”的存在的,对自己的潜意识他是无知的。所以沛君一直都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所谓“兄弟怡怡”的家庭氛围中,甚至还将自己当做了范本供人参考——“有谁家闹着要分的,我总是将我们的情形告诉他,劝他们不要计较”。  但是,在照顾靖甫的过程中,他因心力交瘁而开始产生厌倦之感,并使他更体会到了兄弟之间的不对等的付出和回报。他所期望的“兄弟怡怡”的关系很显然是双方互动的,但是在他和靖甫的关系中,自己是积极的给予者,而靖甫则是被动的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