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ID:26372415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6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_第1页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_第2页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_第3页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_第4页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关键词】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随着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导致的肾脏病越来越多。据统计,所有年龄阶段痛风患病率为0.84%[1],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损害者占41%[2];尸检显示,9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其中约17%~25%死于肾功能衰竭[3]。据欧美移植中心报道,终末期肾衰竭由痛风引起者占0.6%~1.0%[4]。由于该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表现隐匿,不易引起重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常常已到肾损害期,极大危害着患者的健康。因此,如何防治早期痛风肾损害,延缓痛风性肾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

2、众多医家运用中医治疗痛风性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优势。为此,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根据临床症状,痛风性肾病属中医“痛风痹证”、“厉节病”、“虚劳”、“腰痛”等范畴。其病因复杂,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体虚,或因饮食不节,导致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气血运行无力,形成血瘀,蒸腾气化失司,水湿内停,则湿浊内生,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肾府,则见肾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说明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性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毛氏等[5]

3、认为,本病正虚邪实,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滞,聚于肾络,日久化热,耗气伤血,致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加重水湿、痰浊、瘀血瘀滞脏腑、经络,形成脾肾亏虚、气虚血凝、痰浊瘀互结为主要病理机制,故提出以清热泄浊为治则。张氏[6]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患者体胖少动,且喜食热肥甘,或嗜酒太过,因发病之初症状并不明显,故不重视,等到就诊时往往延误太久,常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生痰,蕴久化热,痰热蕴结,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致湿、热、痰、瘀邪交结,穷必及肾,致肾失分清泌浊,肾络瘀阻而变生百病,故强调湿热内蕴、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赵氏等[7]认为,痛风病一旦发展到肾病阶段,其病机已

4、不再以湿浊痰凝热毒为主,而是发展为脾肾阳虚,故主张以温肾化毒和络为治则。  2实验研究  研究显示,淫羊藿、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秦艽能增加尿酸排泄,秦艽还可增加尿酸的溶解;泽兰、当归可抑制尿酸合成[8]。黄氏等[9]发现,威草胶囊能明显改善尿酸性肾病模型大鼠的一般症状、血尿酸明显减少、肾功能改善、黄嘌呤氧化酶  活性降低、肾组织内尿酸盐沉积物减少,说明威草胶囊能改善痛风性肾病。另有研究显示,秦皮、车前草、大黄、苍术可促尿酸从肾排除,大黄能促尿酸从大便排出体外;百合、山慈菇等具有类秋水仙碱样作用,可抑制白细胞趋化性,从而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冬瓜皮、大腹皮、桑白皮、陈皮

5、、木香、茯苓皮等行气利水药可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尿量,排出尿尿酸,降低血尿酸[10]。  3临床研究  3.1分型论治  罗氏等[11]将45例患者辨证分为肾阴亏虚、湿热痹阻型,脾肾气虚、痰瘀阻络型,脾肾阳衰、湿浊壅盛型,分别予以六味地黄丸合宣痹汤、益肾汤合桃红饮、肾衰汤内服治疗,并配合灌肠方,水煎取汁250mL,每晚睡前高位保留灌肠1h。结果总有效率为86.7%,且显效率较高(40%)。刘云海[12]将该病辨证分3型治疗:①痰浊阻络、痹阻关节型,治以祛瘀通络、宣肺利湿,选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②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治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

6、加减;③脾肾衰败、湿浊滞留型,治以通腑泻浊、扶正固脱,方选温肾解毒汤合大承气汤加减。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加减:关节痛加独活、威灵仙、秦艽、海风藤、路路通等;发烧加石膏、知母、生地黄;蛋白尿加石韦;尿有白细胞加金钱草等;下焦湿热加瞿麦、金钱草、紫花地丁、白茅根等。结果有效率达88.1%,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缓解率达86.7%。毛氏等[13]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治疗本病:①初期临床症状以关节病变为主,辨证多属痰湿阻络,痹阻关节,治以祛瘀通络、健脾除湿;②中期出现腰痛或伴尿路结石、尿路感染时辨证多有湿热下注,损伤肾络,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伴有尿蛋白或血尿甚至出现轻度肾功能衰

7、竭时,治以健脾益肾、化气行水,兼化湿浊;③后期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临床上多有脾肾虚衰、浊毒留滞的证候,治以温补脾肾、降逆通腑泄浊,结果取得较好疗效。  3.2经方运用  李氏等[14]采用经方八正散加减治疗该病3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P0.05)。孙氏等[15]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1例)予加味地黄汤治疗,对照组(23例)予别嘌呤醇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肾功能、血β2微球蛋白(β2-MG)、24h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