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论文

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论文

ID:26379729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6

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论文_第1页
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论文_第2页
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论文_第3页
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论文_第4页
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论文.freelmaticalized):要么以词汇形式,要么以语法形式来表现概念。JohnLyons曾举“thatsheep”和“thosesheep”为例,指出两个“sheep”在表达形式()上相同,但内容形式(maticalnumber),又与实际所指(referentialnumber)存在着一种对应或不对应的关系:有时是复数形式,单数概念,如英语的“trousers”和法语的“fiponsailles”;有时是单数形式,复数意义,如英语的“everybody”,法语的“toutlemonde”。语法化与词汇化、显性与隐性,是语言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

2、之间关系的不同表现,是在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下长期形成的。“在语言表达中,涉及到数的概念时,无非有两个方向,一是要求表达准确,一是要求表现模糊。”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数的对立形式,表达倾向会模糊一些。以“昨天我和朋友约会去了”为例,相应的英语为:(3)Yesterday,Imadeadateyfriends.(或Yesterday,Imadeappointmentsyfriends.)就两种语言中涉及的两个名词“约会”和“朋友”而言,汉语无标记、无数的概念;而在英语中,则必须体现“date(appointment)”、“friend”的数:或为单数,或为复数,即约会和朋友

3、的概念与数的概念必须叠加在一起,以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现内容。在这个层面上,英语的两种意义做到了高度的一致,而汉语则是分离的,模糊与清晰的表达倾向一目了然。三、数的语用充实根据Morris的符号学原理,语言的内容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获得:①在语义系统中获得系统价值;②在语句层次上,从命题或句子中获得定义:③在语用层次上,通过推理获得含义。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一旦涉及到数的问题,人们总是试图在语法结构(grammaticalnumber)和实际所指(referentialnumber)之间找到一种直接的联系,以便迅速、有效地“解码”,更好地在具体语境中推

4、断出与目的意图相关的数的概念,进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谈到语境,暂且不把它泛化或多元化,仅仅用来指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这也是为了突出单复数概念在交际意图的影响下,与编码概念的区别。同其他词语的概念一样,数的概念也应在特定语境下得到充实,包括对原型意义的选择、调整、扩充或缩小。请看以下例句:(4)Inmanycountries’anliveslongerthantheman.(5)It’shardtobcascientistanditisevenhardertobeaman.(6)enlikechatting,butmendon’t.句(4)是基于统计数字的表达,零冠词的单数形式,恰恰

5、表达的是与数无关的概念,而重在表现性别的对立。而句(5)中的“aman”以数的最小值出现,除了与前面的ascientist的呼应意义之外,也远远超出了性别和数的概念,“扩充”到指任何人。句(6)的en/men取数的概念的最大值——复数,但对任何一个读者或听者来说,则会感受到个体的集合。通过以上英语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数的表达形式与实际所指之间存在着某种约定俗成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意义至少要在语言语境下得以显现。然而在汉语中,绝大多数名词为零标记,缺乏“数”的符号信息,在语言语境的作用下会如何表现,请看以下例句:(7)“老师来了!”(8)“学生来了!”仅仅根据语言形式和句子本身,显然不

6、具备任何“数”的意义,使人无法判断老师或学生为几人。然而,当语境扩大到实际交际中时,根据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交际双方处在共享的社会文化及情景等语境中,发话人既会尽可能地省去不必要的信息,又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那么,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数的概念会不尽相同。即使没有其他的更现实的语境(地点、手势,能否见到所指人等),也可以推测老师通常是一个人,而学生则相反不止一个人。然而,对母语为英语的入学习汉语来说,他们常常会处于数的困惑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未提供客观的现实的符号表征,对数的选择和判断就无从做起。而对讲汉语的人来说,虽然离不开解读者的背景知识和认知程度,但仍属于一种常规意义的推断

7、。包括语言符号本身的语境因素越多,对交际意图的判断就会越加准确。那么语境化的潜在趋势是否会解决所有“数”的问题呢?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英语和汉语:(9)明天一早,我要乘车去车站。(9’)Tomorroorning,I’lltakethebus(es)tothestation.首先,我们假定英语发话人和汉语发话人处在相同的语境,也暂且不去考虑汉语“车”这个名词的抽象化问题,对应的英语给了一些既可以优先编码同时又可以“优先解读”(preferredreadin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