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轮作的探讨

关于轮作的探讨

ID:26470736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7

关于轮作的探讨  _第1页
关于轮作的探讨  _第2页
关于轮作的探讨  _第3页
关于轮作的探讨  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轮作的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轮作的探讨摘要以大豆为例,论述了轮作的作用,分析了非合理轮作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轮作方式,以期为轮作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轮作;大豆;作用;产量  1合理轮作的作用  (1)轮作能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由于作物产品中所含的灰分和各种元素绝大部分是从土壤中吸收的,而作物的种类不同,对养分的吸收也不同。据研究:禾谷类作物对氮素需要较多;块根和块茎类作物如甜菜、马铃薯对钾肥需求较多,氮肥需求较少;豆类作物由于根瘤具有固氮作用,需氮较少,而需磷较多。由此可见,把需要不同营养元素的各种作物进行轮换种植,就能全面的、均衡的利用土壤中的各

2、种营养元素[1]。由于各种作物的根系发育状况不同,如禾谷类作物根系入土较浅,多分布在土壤表层,而豆科作物根系入土相对较深,多分布在土壤中、下层,而且范围广。因此,如果将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就能使土壤中全层养分得到合理利用。各种作物留在土壤中的根残物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形成腐殖质,可均衡地增加土壤养分,全面提高土壤肥力,并调节利用土壤中难溶性的矿质养分,所以,通过轮作可以使作物之间互相弥补,共同增产。  (2)轮作能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种植不同的作物,由于作物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耕作方式也不同,故而对土壤的影响也不同[2]。如甜菜,由于消耗养分与水分过

3、多,加之甜菜的块根对土壤有挤压作用,所以造成土壤冷浆、板结,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质。  (3)合理轮作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3]。以大豆为例,解决大豆重茬的关键问题是合理轮作,即正茬播种,实行麦—豆—谷—米四区轮作或者是麦—豆—杂三区轮作。通过1996、1997年连续2年调查正茬大豆与迎茬、重茬不同年份的大豆产量,结果表明合理轮作的正茬大豆产量最高,好于迎茬和重茬。正茬大豆比迎茬大豆增产117kg/hm2,增幅4.2%,正茬比重茬1年增产157.5kg/hm2,增幅5.7%;正茬比重茬2年增产大豆384kg/hm2,增幅15.2%;正茬比重茬3年增产6

4、51kg/hm2,增幅28.7%;正茬比重茬4年增产大豆928.5kg/hm2,增幅46.7%;正茬比重茬5年增产1263kg/hm2,增幅76.3%。  在2001~2003年3年期间调查了8个合理轮作地块,平均产量3687kg/hm2,比农技中心科研所连续重茬10年的大豆(2571kg/hm2)增产1116kg/hm2,增幅43.4%,增产效果极为显著。若按此模式合理轮作,即增产1117.5kg/hm2,则黑河市80万hm2大豆,总增产大豆89.4万t;大豆按3.00元/kg计算,总增收26.82亿元。因此,消灭大豆重茬,实行合理轮作,能提高大豆产量和

5、经济效益,是振兴黑河市农业经济的重要举措[4]。2非合理轮作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以大豆为例,由于种大豆销路畅、价格好、投入少、成本低,所以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很高,致使大豆的重茬面积达到95%以上,甚至100%,从而使轮作体系遭到严重破坏[5,6]。通过对兴隆、四平等8个大豆主产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正茬大豆产量为2917.5kg/hm2;重茬1年大豆平均产量2760kg/hm2,比正茬减产5.4%;重茬2年大豆平均产量2533.5kg/hm2,比正茬减产13.2%;重茬3年大豆平均产量2266.5kg/hm2,比正茬减产22.3%;重茬4年大豆平均产量1

6、989kg/hm2,比正茬减产31.8%;重茬5年大豆平均产量1654.5kg/hm2,比正茬减产43.3%。同时大豆的各种病害和食心虫的危害越来越重,一、二等豆比率下降,三、四等豆比率上升。这些均为多年重茬使大豆不能合理轮作造成的严重后果。  3合理的轮作方式  黑河市应以豆麦为主,所以轮作也是以豆麦为基础。轮作要本着合理利用土地,不断提高作物单产和总产,以及最合理的利用自然条件,便于田间作业,提高劳动效率为依据[7]。遵照用地与养地结合,中耕作物与非中耕作物交替种植,软茬和硬茬轮换相结合的原则。一般要求每种作物在3年轮换一次,尽量避免大豆、谷子重迎茬,

7、在不可避免的条件下,则以小麦、玉米进行重茬来调节。并应重视肥茬的利用和瘦茬的改良,肥茬用来种植产量高或经济价值大的主要作物,地板较瘦的茬口在轮作中应通过耕翻和施肥加以改良。经多年试验,科学的轮作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三区轮作,即小麦—大豆—谷子(玉米);二是四区轮作,即小麦—大豆—玉米—谷子。  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