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ID:26479697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7

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_第1页
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_第2页
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_第3页
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_第4页
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本文以笔者所在部门为研究对象,以笔者亲身经历的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为背景,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和研究了当下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提出了笔者对于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对我院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完善尽绵薄之力。  为了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特别是要以学生为本,大力贯彻三个一切的方针,学校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始于2010年的考试改革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由此所引发的我们对于高等教育教学观念的再思考,进而去探

2、索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法学院一名教师,我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颇多。明显感觉进步的就是一线教师的教学态度更为严谨和认真,体现在我们制作的教学文件更加规范、更加的细致。我相信,在制作教学文件的过程中,大家都在琢磨如何上好一堂课。  深入的思考有了,改革仍在进行,教师的风貌发生了改变,但整体的效果并不如我们所期待。从法学教育的特性出发,我认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一、转变观念  (一)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加强内涵建设  在2010年教育部对我院进行新升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中曾提到:像我们这样的

3、学院年轻充满着朝气和活力,但是我们缺乏的是时间的积淀,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缺少内涵。对此我亦有很深的感触,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显得很浮躁。当今的中国大力推行依法治国,不可谓不重视法律。但由于历史上缺乏法治的传统,现下的中国是依靠以一系列潜规则(游戏规则)维系着,法律很多时候只是装点门面而已。从小的本文由.L.收集整理耳濡目染使得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们缺乏对法律的信仰。  笔者认为:内涵式发展在法学院首先体现在我们如何教育大学生树立对法律的信仰。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

4、它将形同虚设。作为站在讲台上的法律工作者,我们的任务远不止教授法律规则和制度,更要注意对学生们法治信仰的培养。当然对法律的信仰不是一堂课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授课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点滴渗透。譬如讲一些西方历史上的法理(哲)小故事就很有教育意义。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判入狱,他的朋友克里多准备营救他,苏格拉底不肯接受这个方案,因为在他看来,法律一旦裁决,便即生效,即使这项制度的裁判本身是错误的,任何逃避法律的制裁也是错误的;德国的磨坊主如何以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告诉世人私有财产的不可

5、侵犯;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如何艰苦卓绝地为种族平等而斗争;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如何成为法律人最响亮的口号。这些西方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给予我们的是什么?  (二)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鉴于我校生源特点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双重考量,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但笔者认为,应用型≠工具型,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是在以往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法学理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有鉴

6、于此,笔者认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关键的关键在于寻找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教育方式。  (三)改变司考至上的心里魔咒  在高等教育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很多法科学生将通过司考作为其本科四年的终极目标,学校也将司考通过率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高校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四年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地学习,培养法科学生法律人所独有的思维模式,提高其法律素养,完善其法律人格,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司考是每一个法律人分内的事情,可是作为教师我觉得过度的强调司考的重要性将使同学们产生短

7、视的效果,毕其功于一役。造成其无法很好地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也会给其正常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司考的态度我认为应该是:淡然处之、水到渠成。就像我们认真对待生活,就会感觉到幸福一样;我们努力学习,自然司考就会通过。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高中毕业生,在如何发挥自身能动性方面先天不足,又忽然进入了一个环境十分宽松的大学,心理上产生倦怠是必然的。再加之文科专业的特点,久而久之产生了随意应付了事的态度。众所周知,教学是相互的过程。如果无法调动学生

8、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想我们的工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找好兴趣这个老师  高中的课程设置是没有法学的,我们的学生步入高校面临的是他们所陌生的东西。所以行动上是迟滞的,但在心理上是好奇的,我们就要充分抓住这个阶段,使同学们的好奇心转变为对法学的无尽的兴趣。如何做好这个过渡呢?笔者认为:到法院身临其境的旁听是最好的选择。作为大一的学生,集体去法院旁听目的不在于学习知识,而在于感受司法的氛围,在那里同学们会感觉自己将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