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培养教育教学研究

高校专业培养教育教学研究

ID:26483356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高校专业培养教育教学研究_第1页
高校专业培养教育教学研究_第2页
高校专业培养教育教学研究_第3页
高校专业培养教育教学研究_第4页
高校专业培养教育教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专业培养教育教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专业培养教育教学研究  论文摘要:探讨了传统意义上高校专业的内涵,分析了专业的实体性和专业的学科本位及学校本位的不足,探讨如何突破对传统专业内涵认识的局限,提出从体制上改变资源组织方式,以能力和学生为中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此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实施的是以专业为教学核心单位的组织形式,实施的是专业教育,学生进校后直接进入相应的专业,修读该专业规定的课程。同时,专业也包含了实施教学过程所需的师资、实验室及学生等,成为高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元。专业也就兼有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基层组织两方面的内容。

2、这种结合紧密的双重结构所具有的刚性,在体制上限制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  一、对传统专业内涵的认识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  1、传统专业的实体性质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实体意味,这种意味来源于专业背后的三大类实体存在:由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与专业同名的教研室)与教师组织相连的经费、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实习场所等。从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专业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学管理体制,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的组织形式,在组织课程的过程中,相应的与课

3、程相关的资源也以这种方式组织起来。  专业原本是课程的组合方式,并以这种专业教育的形式完成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但专业被赋予实体性质后,除了培养人才这一主要目标外,又必须考虑作为准官僚机构实体的生存和发展,如师资问题、设备问题、招生人数问题等等,确保专业自身的完整性和正常的运转,使专业构成因素体系化。专业整合了教师、学生、资源等,它的体系化使各因素之间联结更为紧密,专业建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如专业所包含的主干课程和课程体系,专业教师的编制,学生招生计划,与专业配套的实验室建设等等。专业的调整不仅是课程单元的设计,而且是结构性的

4、调整,这种调整又受到原专业各因素的制约,具有很大的惯性,致使某些专业成为鸡肋;这种专业的组织形态导致专业设置的结构性趋同,高校在举办专业的过程中,很难根据社会的需要做出调整,这些又制约着专业的基本单元课程的设置,使专业本身失去自组织功能、失去活力,很难形成特色。  2、专业作为一种专才培养形式的局限  专业的出现与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知识的分化为专业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社会的需求为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和国有企业一样是生产单位,高校根据国家的需求,按统一的计划(招生计划)、规格(统一的教

5、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培养人才,专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学校立足现有的专业资源,按计划培养人才,具体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什么专业,学校无需关心,评价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通常用内适性标准。当经济体制转型后,由于高等教育依然是稀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的矛盾,暂时没有显现计划经济模式下专业教育的弊端,造成了专业发展的惰性和依赖性。受此影响,学校作为专业的拥有者,专业设置和专业的选择更多地体现学校本位。高校观念上固守传统上的卖方市场,专业的选择主要由高校来决定,学生在填报志愿中的专业选择只

6、能表达一种意向,最终是由众人选择的结果来定。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是规定好的,没有选择。专业这种生产型的培养模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转型发生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知识爆炸式的增长,作为单纯的人才生产型的专业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在学校培养模式还没有从计划支撑的模式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模式转变时,专业设置中缺少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专业的调整更多的是数量的扩展,单纯地以专业冷热设置新专业,缺少对专业建设的论证和特色的思考,缺少长远的规划,导致专业低水平重复,最终使专业生存期缩短,

7、培养的人才低附加值过剩,造成教学资源宏观上的重复建设和微观上的利用率不高。倘若从现有的专业总数和在校生的总量来推断,如果专业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则不可能再有热门专业,人才的结构性过剩与社会急需人才短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二、对传统专业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  高校目前讨论和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传统专业教育的反思,突破专业的实体性及学科本校和学校本位制约,使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目前改革的实践来看,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种轨迹。  1、外部导向或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由于社会对人才

8、需求的多样化及高校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逐步探索根据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原有的专业在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增加专业的活力和学生的选择性。一般来说,这方面的改革的着力点还不是解决专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以解决就业为导向,这方面的改革以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对高校专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