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

ID:26538914

大小:7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7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_第1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_第2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_第3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_第4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_第5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_第6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_第7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_第8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_第9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_第10页
资源描述: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道的本质是寂灭,因此修道的人以不驻留于各种相为根本来进行修持。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所以,经文中说:“寂灭是菩提,这个寂灭的“灭”就是指要灭掉各种相。”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什么是佛?佛就是觉悟。人有了觉悟的心而得了菩提道,因而就叫做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经文中说:“不驻留于一切各种相,就叫做各种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因此,对于觉悟者而言,即使是有相,也是无相的那个相。

2、这个无相之相,不是用眼睛所见的那个相,而是只能通过智慧而感知的。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如果听闻这样的讲法,能够立刻明白,并在一念之间生起信心,这样的人就已经生发了大乘佛法之心,并因此而能够超越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三界,就是人心中的“贪”、“嗔”、“痴”。通过内心的返照,能够发现,与“贪”、“嗔”、“痴”对立的就是“戒”、“定”、“慧”,这个“戒、定、慧”就叫做超越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但是,人的内心的“贪、嗔、痴”并不是具体

3、的某种东西,“贪、嗔、痴”是对众生的心性的概括。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如果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返照,就能够发现自己心中的那些“贪、嗔、痴”,如果对所发现的这些“贪、嗔、痴”用“戒、定、慧”去断除,就能够了断贪嗔痴的根性,只有明白地、清晰地断除了贪嗔痴之后所得到的根性,才是佛性,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经文中说:诸佛从本源而来,常处于三毒之中,在去除垢染的法中成长,最后成就为世尊的境界。三毒者:贪嗔痴也。这里所说的三毒就

4、是贪嗔痴。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之所以说大乘佛法是最上乘的,是因为一切所行之处都是菩萨所行之处,菩萨既无所不乘,又无所乘,始终处于乘,又没有乘,这就是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经文中说:无乘就是佛乘。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此人解佛语。如果一个人知道“六根”所得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五蕴”也不过是假借的一个名称,这些东西,遍体寻求,找不到固定之所,那么,在这个时候,人就能够明白佛所说的了。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

5、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经文中说:五蕴存在的那个地方就是禅院。通过自我内照而开悟解脱的就是大乘佛法之门,这个道理不能不明白啊。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不忆一切法就叫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如果明了这句话的人,那么他的行住坐卧都是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知道心就是空,就叫见佛。何以故? 为什么?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十方诸佛都是把无作为心,而不见于心,把这叫做叫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 舍身而不吝啬就是大布施。不在所有的动或者所有的定

6、之中,就是大坐禅。何以故?为什么?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凡夫一直都在求动,小乘之人一直都在求静,不求动也不求静的坐禅是超越于凡夫和小乘之人的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如果有了这样的体会,那么,对于所有一切相都不需要主动寻求摆脱,就能够自然解脱,所有一切的病不需要治疗就能够自愈,这些都是因为大禅定的力量所致。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凡是带着自己的心念去探求佛法的就是迷,不带着自己的心念去探求佛法的就是悟。不着文字名解脱;不

7、被文字制约的就叫做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不被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污染的就叫做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超脱于生死之外的就叫做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惦记着事后得到报答的就叫做得道,不生妄想名涅盘;不生起妄想的心念的就叫做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能;不处于痴呆状态的就是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盘;心无烦恼的时候就是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没有心相的境界就叫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处于迷的境界的时候,有此岸与彼岸的分别,如果觉悟了的时候,就不存在此岸与彼岸的分别。何以故?为什么?为凡夫一向住此

8、。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因为凡夫一直都在此岸,对于觉悟了最上乘佛法的人来说,心不住此岸,亦不住彼岸,所以能脱离那个彼岸与此岸的分别。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如果能够见到彼岸与此岸的不同,那么这个人的心至少已经达到无禅定的境界了。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烦恼就叫众生,觉悟解脱就叫菩提,这两者,既不是同一个东西又是同一个东西,两者之间只是迷和悟的不同而已。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