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中庸之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ID:26541802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7

中庸之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作用_第1页
中庸之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作用_第2页
中庸之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作用_第3页
中庸之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作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庸之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庸之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中庸之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总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文化观念也在改变。在经济文化的社会大变革中,新闻传播在体制和内容方面也必然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也要发生新旧事物之间的冲突和更替,而中庸之道则在这个变化中起着调节和缓冲的作用,对我国社会的变革和新闻传播的变革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中庸本来是孔子所倡导的一种修养标准,意思就是处理应对任何事情,都能够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是不及。孔子以后

2、,中庸逐渐成为儒家的一种方法论,即不论思维还是处事,都要尽可能符合事情的原貌,不走极端,不搞绝对化。下面探讨一下在中国新闻传播体制和内容变革两个方面中庸之道的意义。    新闻传播体制改革与中庸之道    新闻传播体制是新闻传播的制度问题,主要包括新闻资产的所有制、传播宗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经营运作模式等内容,其中新闻资产的所有制是核心,它决定着其他体制内容的具体安排方式。在我国,新闻媒体一直履行着重要的宣传职能,虽然承认了新闻传媒的经济属性,但并没有放弃其政治功能,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所有权仍

3、然属于国家所有。  我国的绝大多数新闻单位在总体上被定为事业或称公益性文化事业,而在经营活动中则是企业化管理。既承认新闻传媒的经济属性,也不放弃其政治属性,这恰好融合了两种体制的优点。  尽管这种状况也有很多不足,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L.进的过程。同时新闻传媒本身就具有政治传播的功能,对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具有很大的作用。不难看出,这正是中庸之道的表现。    新闻传播内容与中庸之道    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也会给社会带来一些新情况,而新闻传播作为社会的监测器和信息的传递者,也必然在内容

4、上有所反映。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监督类批评性节目不断涌现便是适应社会变革的发展而产生的。中国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职能正在迅速崛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  国家与组织的关系发生了转变,组织已不是国家的部件而是具有独立性的整体;此外,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区域型格局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地方成为利益主体,地区差异性增强。朱镕基曾坦言:中国这么大,各地干部都在干什么、想什

5、么、怎么干,我们在上边的眼力不够,无法有力监督。  另一方面,《焦点访谈》等批评性节目的出现,促进了民间和中央之间信息的无衰减交流和传递,适应了时势的发展。  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在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不免出现一些负面情况,如官员的腐败等,这必然会使民众的利益受损。如果受损的民众面积扩大,民怨积聚,就不利于社会的团结稳定和发展。由于民众没有一个直接的利益表达渠道,而上访的成本过高,超出弱势群体的承受范围,因此,媒体的监督正好满足了民众的需求。  第三,《焦点访谈》等批评性节目的出现也适应了全球

6、化传播的需要。  随着全球媒体和信息的不断扩展和交流,中国大众的信息接收渠道在不断地被刺激和拓宽的同时,西方媒体也把另一种观念和视角带给了中国民众。尽管其中有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偏见,也不乏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抗,但实事求是地正视问题,不再片面夸大优点、掩盖缺点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我国的新闻传媒曾经着重宣传党和国家的利益和政策,而对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报道得不够,并且对于一些涉及政府的负面宣传有报道限制。而近些年来,出于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和政府的需要,负面报道成为新闻宣传必需的一部分。  在新

7、闻报道上如何处理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的关系,成为新闻传播媒体面临的一项挑战。这就需要新闻媒体上的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的报道比例要符合现实情况,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事实,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媒体在我国建设中应有的功能。这种思想无疑符合中庸之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的新闻传播改革过程中,中庸之道的思想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使新闻传播的改革得以顺利向前推进。中庸之道的特点在于,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保留旧事物的优点又吸收新事物的优点,既能得到旧事物的认同又逐渐向新事物的方向发展,这符合事物渐进发展的

8、规律。在以后新闻传播的发展中,中庸之道依然会发挥重大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