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镇”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镇”

ID:26544237

大小:47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镇”_第1页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镇”_第2页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镇”_第3页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镇”_第4页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镇”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镇”曹栋洋曹栋洋: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镇”是汉墓中常见的随葬物,在各地发掘的墓葬中多有出土。汉代以前的镇集中分布于东南地区,其它地区也有零星发现;两汉时期,镇的分布地域已扩展至全国大部分地区,数量、造型以及加工技艺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其造型生动活泼、形制特殊,出土时多为四个一组,器物组合完整,是研究当时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料。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镇进行梳理进而对

2、先秦两汉时期镇的使用和发展演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先秦两汉镇发展演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迄今发现的镇的数量已近两百件,其中约五分之四为汉墓中出土;(附表一)质地主要有铜、铁、原始瓷、石、玉以及少量的金、银、陶等。早期发现的镇集中分布于东南地区,其它地区也有零星发现,质地以铜和原始瓷为主,部分为泥质陶和玉镇。据笔者掌握的材料,先秦时期发现的镇主要有以下几例:(1)宝鸡茹家庄墓地出土的1件铜镇,此镇外形呈椭圆形,正面隆起,底面平整,上下两端中部微凹。浇铸时用圆青麻石块充作内模,外层铜壳紧裹圆石。表面饰饕餮兽

3、面,鼻梁隆起,两方形目。高3.8、径8×10厘米,重900克。(图一:1)由于出土材料的限制,同时期相同形制的器物出土较少,对于其与春秋战国时期镇的相互关系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认识。然而通过观察其外形特征,与后期出土的镇相对比似已具备了用于镇压席子的功能,原发掘报告1命名为镇,笔者认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2)曾侯乙墓中出土的4件带提环浮雕蟠龙的铜镇,大小、形制、纹饰完全相同。呈半球形,中空、平沿、有衔环,龙形钮,面部浮雕蟠龙,龙身饰鳞纹。通高8,径11.8厘米。(图一:2)(3)绍兴福泉镇洪家墩村出土的铜镇,器身

4、呈半圆形,较低矮,铜铸外壳内灌铅锡类杂质,顶面饰宽凹弦纹两周,中央为勾连粗云纹,腹部铸宽凹龙纹八条,分上下两组,以梭形纹界格,高6、腹径8.9、底径8厘米。(图一:3)(4)淮阴城南乡高庄村墓出土的6件铜镇,铜铸外壳,内充铅锡,外形呈半球形,平底,顶有环钮,钮四周及底缘饰云雷纹,球面饰直条瓦棱纹,高9厘米。(图一:4)(5)广东省四会县龙江高地园M1出土的2件铜镇,外形为大半个圆球体,顶部有纽和环,底边向内折平。一件钮下和近底处饰一周雷纹,中段呈瓜棱状,高6.8、腹径8.6厘米。另一件钮下也饰雷纹,中部和近底

5、处为两周云雷纹,高7、腹径8厘米。(图一:5)(6)广东省广宁县铜鼓岗M14出土的1件铜镇,器体为大半个圆球,顶部有半环钮,纽穿圆环,器内顶部灌铅块加固,底边内收。钮周饰涡纹,主体为三组凤纹,每组两凤相对,近底饰一周S形云纹,高5.2、底径6厘米。(图一:6)(7)广东肇庆北岭松山墓出土的4件方形铜镇,整体呈方形,上部有钮和环,四周饰雷纹,上部有变化了的雷纹组成的三圈花纹。器中灌有铅柱,下部也有铅皮,长宽高均为6.3厘米。(图一:7)原简报作者根据其外形命名为“方形器”,认为是某种器物的一部分2。也有学者根据

6、其形制特征和加工手法倾向于将其命名为“镇”3。(87)印山越王陵发现的19件玉镇,其中18件出土于墓室内(M1:15-32),一件发现于6号盗洞中(M1:采1)。质地、形制、装饰花纹完全相同,表面通体抛光,器体大小略有不同,整体似馒头形,实心,顶面呈弧形隆起,器体一周有八条纵向的折棱,将其分为八个等分的区域,底面平,底平面也为等边八边形。顶部有一扁圆形小钮,钮上有孔可穿丝线。器身通体阴刻精细的勾连卷云纹。另外,浙江地区还出土了一批原始瓷和陶质的镇,这些器物多是仿照青铜镇制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浙江海盐县长坝乡丰

7、山村、余杭宗贤M1、绍兴县平水镇上灶村、慈溪M6等地出土的原始瓷镇和泥质陶镇。4图一先秦时期铜镇的形态演变1、宝鸡茹家庄墓地出土2、曾侯乙墓出土3、绍兴福全镇洪家墩村出土4、淮阴城南乡高庄村墓出土5、四会县龙江高地园出土6、广宁县铜鼓岗出土7、肇庆北岭松山墓出土上述各种质地的镇,长期以来,由于对其认识的模糊,命名也多有不同,有的简报或报告中称其为镇,如宝鸡茹家庄墓地、印山越王陵、曾侯乙墓。有的根据其外部特征直接命名为球形器、权或权形器、坠、铃、方形器等5。对此有学者6经过详细的论证,认为就是和后来出现的汉镇功

8、能相同、形制不同用来压席子的镇。郑小炉先生曾对东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镇”进行过系统研究,认为镇是起源于越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越人的特色器物。原产地在以浙江绍兴为中心的杭州湾地区,是生活在越国腹地的越族的一支在春秋晚期创造使用,并大量流行于战国早中期的一种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器物。7镇的出现和使用与先秦两汉时期古人的生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床、榻、枰是汉代主要用于坐、卧的家具,床、榻等家具及室内地面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