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本质和特征分析

美感的本质和特征分析

ID:26554802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7

美感的本质和特征分析_第1页
美感的本质和特征分析_第2页
美感的本质和特征分析_第3页
美感的本质和特征分析_第4页
美感的本质和特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感的本质和特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美感的本质和特征分析主体的“美感”是对客观对象中显现的“美”的反应。而要认识“美感”的本质与特征,须紧密联系“美”的本质与特征。从语义上说,“美”是人们指称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语言符号;从根源上说,“美”意味着被指称为“美”的事物与审美主体的属性相互适合与协调。与此相对应,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对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把握,“是动物体(主要指其最高形态———人)的生命运动和客观世界取得协调的感觉标志”。易言之,客观世界发出的“美”的信息刺激与审美客体的生命运动处于协调状态,就产生愉快的“美感”;反之,客观世界发出的“丑”的信悉刺激与审美主体的生命运

2、动处于非协调状态,就产生不快的“丑感”。陈伯海将美感中体现的主客体的协调关系表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生命共振”:“审美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即美感是“建立在审美主客体生命共振的基础之上”的,“主客体之间生命的律动相一致或相接近,主体对客体产生亲和力,表现为接受、为愉悦,这就有了美感,生命的律动不一致乃至性质相反,主体对客体产生异己感,表现为拒斥、为不快,便成了丑感”。美感活动的这种本质决定了美感活动的基本特征。一、美感的愉快性特征如果说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美感是对作为乐感对象之美的拥抱。如果说美具有使生命主体愉快的功能,美感则是美的愉

3、快功能的兑现。愉快性是美感最基本和最显着的特征。美感的愉快性与美的愉快性的最大区别在于美只是令审美主体愉快,自身并不感到愉快(如石头之美,其自身是无法感受的),而美感则是审美主体自身感到愉快。关于美感的愉快性特征,古今中外论之者甚众。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分析逼真模仿的艺术美的美感反应时说:“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他着力分析悲剧的美感效果是通过“恐惧”和“怜悯”“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在17世纪英国的爱笛生看来,“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18世纪法国的伏尔泰认为

4、:“要用‘美’这个词来称呼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就必须引起你的惊赞和快乐。”在康德看来,“一个判断的宾词若是‘美’,这就是表示我们在一个表象上感到某一种愉快,因而称该物是美”。黑格尔分析指出:“美的艺术用意在于引起情感,说得更确切一点,引起适合我们的那种情感,即快感。”但是否由此可以说,所有的乐感都是“美感”呢?汪济生将动物生命体特别是其高级形态的“人”的乐感分为三类,即机体觉快感、感官快感、中枢觉快感,认为所有的快感都属于对生命体有益的美感。笔者虽然肯定、吸取了他的许多合理的论述,但并不同意他将所有的快感都等于同美感的观点。同时,笔者也不

5、同意西方传统美学将美感局限在视听觉快感范围内的看法,不同意当代中国美学片面抬高理智快感,贬低甚至排斥感官快感、本能快感在美感中的地位的做法。那么,什么样的快感属于美感呢?二、美感的直觉性特征所谓直觉性,是指美感判断为不假思索的直觉判断。美感的直觉性是由美的形象性所决定的。形象的美诉诸审美主体的直观,即便是内涵美,也以其寄托在某种特定形象首先作用于审美主体的感官,然后再因满足内在精神的需求而呈现为感觉的愉悦。五觉形式美直接作用于人的五官,因契合五官的生理需要而立刻引起五觉愉快,美感的直觉性特征相当明显。皎洁的明月、绚丽的朝霞、烂漫的山花、

6、苍劲的古松,人们一见便会感到快适。中枢内涵美引起快感的原因虽然在于形式以外的真善意蕴,途经理智思考的中介,但由于对象中凝聚的内涵美源于审美主体的长期积淀,对这种内涵美的反应近乎本能性的条件反射,理智思考的中介环节是瞬间完成的,审美判断呈现出不假思索的直觉性。比如,“仰韶半坡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闻一多《说鱼》曾言,鱼在中国古代有生殖繁盛、多子多孙的祝福含义。仰韶时期半坡彩陶屡见的各种鱼纹,很有可能是因为“积淀”了远古原始社会“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而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这种由几千年民

7、族文化积淀而成的美至今仍得到中华文化圈成员的普遍认可。人们[1][2]下一页对鱼纹积淀的祥瑞之美的美感活动是近乎直觉的。“美感现象中那些通过后天方式建立、‘积淀’起来的反应,之所以也会转化为一种不假思索的直觉态情感反应,是由于这些‘积淀’物与人有生理好恶的事物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神经暂时联系。而正由于这种暂时联系已经建立,它的兴奋、传导、对人感觉情感的激活作用,就完全是自动进行的了。关于美感的直觉性,西方美学不乏细致论析,中国古代美学也多有触及。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直寻”所见的主张:“‘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

8、‘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里的“直寻”、“即目”即直接契合、把握感官所面对的美,不经“补假”、推敲、思量这个中介。宋代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提出“无所用意”、“浑然天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