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亿对《内经》的校勘与训诂

浅谈林亿对《内经》的校勘与训诂

ID:26565063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7

浅谈林亿对《内经》的校勘与训诂  _第1页
浅谈林亿对《内经》的校勘与训诂  _第2页
浅谈林亿对《内经》的校勘与训诂  _第3页
浅谈林亿对《内经》的校勘与训诂  _第4页
浅谈林亿对《内经》的校勘与训诂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林亿对《内经》的校勘与训诂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林亿对《内经》的校勘与训诂  《内经》的训话与校勘,源远流长。自齐梁人全元起着《内经训解》起,(此书已佚)隋朝杨上善在《太素》中开创宏纲大例,中经唐代王冰在“素问》注中的“迁移”“加字”“分篇.,“冠目”“削繁”,至北宋林亿走上了愈趋细密、完备、成熟的阶段。  林亿,北宋人,官至光禄卿直秘阁。宋史无传。嘉袖年间(1056~1063)宋仁宗诏儒臣校理医书,与掌禹锡、高保衡、孙奇等共同校理了《素问》《神农本草经》《甲乙经》《金医要略》《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七、八部重要医学著作。《中国医学名人志》记载说:林亿由此而“医名大着。”  对于医经校理,林亿的态度十分认真

2、严肃。先是“搜访中外,衷集众本,寝寻其义.正其讹外”,继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见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等一系列校勘、训沽工作,仅《素问》一书就取得了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的巨大成果。林亿深知校勘的重要,所以在医籍整理中“一言去取,必有稽考,”开创了医经校勘的良好风尚,同时在训话方面,又有其特色及新的发展。下面仅以《素问》新校正为例,试加粗浅分析。  一、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也是医籍训话的内容之一。不过这种分析是通过综释全句来进行的,细心的

3、读者,透过注家的释文,即可明白句读所在,比如:《太素》:“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杨上善注:“虚邪,即风从虚乡来,故日虚邪。风雨寒热,四时正气也。四时正气,不得虚邪之气,亦不能伤人。”根据杨上善对全句的综释,我们可以将上段文字句读如下:“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林亿在校书中继承了这一传统,把句读分析之语明确引入新校正当中,做为校勘的重要内容之一,很有其特色。例如:“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疟论篇》新校正:按《甲乙经》作“疟者,风寒之暴气不常,病极则复至。”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疟者:风寒气也,不常

4、,病极则复至。”林亿在这段文字的校勘中,根据《甲乙》《太素》、全元起本的共同点,得出了“至’夕连上句,与“王氏之意异”的结论。又如:“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气厥论》新校正:按《甲乙经、“入”作“又”。王氏注云善食而瘦入也,殊为无义,不若哎甲乙经》作“又”,续连下文:再如:  “当其时反腰椎痛,动转不便也,厥逆。”—‘.五政常大论》新校正:详“厥逆”二字,疑当连上文。这些句读分析,表现了林亿很篙命痞舍素养,即当文字不通达时,不是强为训解,而是首先对句读加以校正,这也是林亿比王冰高明的地方。又如:“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5、。”—《阴阳应象大论》王注:故审尺寸,观浮沉,而知病所生以治之也。  林亿在校正中没有对王冰的“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五运行大论》新校正:详木之政散,平木之政发散,木太过之政散.土不及之气散,金之用散落,木之实散落,所以散之异有六,而散之义唯二:一谓发散,是木之气也;二谓散落之散,是金之气所为也。又“水……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五运行大论》新校正:详水之化为肃,而金之政太过者为肃,平金之政劲肃,金之政肃杀何也?盖水之化肃者,肃静也。金之政肃者,肃杀也。文虽同而事异者也。又“其脏心肺,其虫羽鳞,其物脉濡。”新校正:详脉即络也。文虽殊而义同。  林

6、亿的上述辨析是十分精辟细密的。在医经校勘中对词义进行如此系统、完整的归纳,可谓首创,它标志着把祖国传统的语言学运用于医经校勘之中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不能不对后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阐述语法  在医经训话中注意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王冰已开其例。不过林亿对王冰在训话中出现的一些语法错误,又进行了更为审慎更为明确的分析与阐述。如人们时常引用的“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这句话,王冰把“足”视为名词,将全句析为“丁生于足”,而新校正则指出:  “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高粱之变,浇生大丁,非偏着足也。”林亿通过自己的细密思考,以“饶”释“足”,提示读者:“足”乃是起修饰

7、作用的词语,全句意为“常生大丁”。又“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少、当肉烁也。”—《逆调论》新校正:详如炙如火当从《太素》作如炙于火。  在此句中,林亿认为当从《太素》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体会到“于火”这个介宾词组,是对“如炙”的补充与说明。又如:“其民陵居而多风”。—《异法方宜论》王注:居室如陵,故曰陵居。新校正:详大抵西方地高,民居高陵,故多风也,不必室如陵矣。  《说文》:陵,大阜也。林亿以‘民居高陵”释“陵居”,其准确性令人惊叹,释文把“陵”在句中的作用,说得如此清楚,跟今日所谓“名词做状语”的解释,不差分毫,其校正的精深于此可见一斑。  四、提供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