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白马人“池哥昼” 与“黑社火” 比较研究

陇南白马人“池哥昼” 与“黑社火” 比较研究

ID:26578612

大小:40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陇南白马人“池哥昼” 与“黑社火” 比较研究_第1页
陇南白马人“池哥昼” 与“黑社火” 比较研究_第2页
陇南白马人“池哥昼” 与“黑社火” 比较研究_第3页
陇南白马人“池哥昼” 与“黑社火” 比较研究_第4页
陇南白马人“池哥昼” 与“黑社火” 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陇南白马人“池哥昼” 与“黑社火” 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陇南白马人“池哥昼”与“黑社火”比较研究余永红余永红(1969—),男,汉族,甘肃西和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副教授、副主任,主要从事美术理论、民间美术的研究。(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甘肃成县742500)摘要:陇南白马人的“池哥昼”是一种带有巫术和宗教性质的“面具舞”,但具有社火的本体特征,并符合社火的原始文化含义。陇南的民间“黑社火”以丰富多姿的花灯为主,突出“灯火”的视觉效果,保留着古老的“土地”祭祀仪式。将二者进行比较后可发现,陇南的民间黑社火与陇南白马人“池哥昼”都体现了对“土地”的祭祀与对“火”的崇拜,总体上都符合社火的本体含义,

2、在演出时间、宗教信仰和仪式、组织形式、表演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均体现出许多相似性。陇南的民间黑社火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深受氐族文化艺术尤其是白马人“池哥昼”的深刻影响,具有较鲜明的古老氐族文化特征,其中部分表演节目应源于“池哥昼”。关键词:陇南;白马人;池哥昼;黑社火项目基金:2007年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721B—01)“陇南民间美术的区域性艺术特征研究”陇南白马人的“池哥昼”陇南白马人居住在陇南南部文县铁楼乡的深沟大山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与外界的交流十分有限,也缺乏政府、文化部门商业性的开发,所以基本保留了白马人原生态的民情风俗和民族

3、文化。目前白马人在族属上归于藏族,但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认为白马人属于古代氐族的后裔,因为其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和艺术具有白马人鲜明的个性特征。“池哥昼”就是陇南白马人至今保留的一种原生态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一种风俗活动,是一种带有巫术和宗教性质的“面具舞”,每年春节期间举行,也是当地白马人最为盛大的节日庆典活动。笔者在陇南民间美术的研究过程中,考察了陇南白马人的“池哥昼”舞蹈,从中感受到了一种带有原始巫术性质和宗教文化意味的组织形式和装饰特征,结合对社火历史文化渊源的考察,以及陇南民间“黑社火”陇南当地的社火有“明社火”与“黑社火”之分,明社火

4、白天表演,以高跷和高抬为主;黑社火夜晚表演,以花灯秧歌为主。组织形式和装饰特征的研究,将二者进行比较后发现:陇南白马人的“池哥昼”具有社火的本体特征,并符合社火的原始文化含义;而陇南民间黑社火在长期的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过程中,虽然具备了深厚的汉民族历史文化特征,但也深受氐族文化艺术尤其白马人“池哥昼”的深刻影响,使陇南的民间社火具有较鲜明的古老氐族文化特征,其中部分表演节目应源于“池哥昼”。社火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周代的傩舞,[1]表现形式至宋代时期已发展成熟。但从社火的字面含义考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社火应当是“社”与“火”的有机统一,“社”

5、在此处的含义是“祭祀土地”,而“火”应是人类对“火”或者“火神”的崇拜。[2]因为“土地”与“火”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最为本体的意义,7土地是人类生存的依托,而火的发明对人类生存的革命性意义也不亚于石器的发明,火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俗,先民们也依靠火的作用,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开始靠集体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他们用众多的火把聚集起来吓走野兽,或举行图腾、神灵崇拜的仪式。人类祭祀“土地”与“火”的活动,在性质上已和民间黑社火有类似之处,而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这正是民间社火这种艺术形态的起点。因此,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与祭祀仪

6、式,就标志着社火雏形的形成。由于历代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历史嬗变,民间社火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多数地区的社火已经丧失了社火的原初含义,演变为纯娱乐性质的杂戏表演。陇南的民间“黑社火”以丰富多姿的花灯为主,突出“灯火”的视觉效果,保留着古老的“土地”祭祀仪式,从其精神含义和表现形式综合考察,更接近于“社火”的本体含义,承传了古代社火的基本基因,具有更为深厚的原始艺术精神和浓郁的民俗文化意蕴。陇南白马人的“池哥昼”在表现形式和精神意味方面则更符合“社火”的原初含义,“池哥昼”的主题和核心也体现了对“土地”和“火”的崇拜,他们在“池哥昼”表演中崇拜“

7、山神”,体现了半耕半牧民族宗教信仰的特征,其实就是“土地”崇拜;“火圈舞”、“迎火把”等仪式则是典型的原始形态的火崇拜;“池哥昼”的性质和表演形式更接近于傩舞,宗教文化意味更浓厚,而娱乐只是附带性质,可见“池哥昼”就是现存的古老社火的原初形态,甚至就是古老民间社火的活化石。两种同时并存于陇南大地的不同民族民间艺术,在精神内蕴与表现形式方面体现了许多共性特征,陇南民间社火虽然随着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社会的发展,体现出深厚的汉民族文化特征,但却保留了陇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延续了原始形态社火的基本文化内涵,其宗教祭祀、组织结构、表演形式、节目类型、装饰、道具等内

8、容中,具有鲜明的氐族人后裔白马人“池哥昼”遗风。白马人的“池哥昼”则较少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冲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