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顾炎武的写景状物诗与其诗学观

浅析顾炎武的写景状物诗与其诗学观

ID:26644317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8

浅析顾炎武的写景状物诗与其诗学观_第1页
浅析顾炎武的写景状物诗与其诗学观_第2页
浅析顾炎武的写景状物诗与其诗学观_第3页
浅析顾炎武的写景状物诗与其诗学观_第4页
浅析顾炎武的写景状物诗与其诗学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顾炎武的写景状物诗与其诗学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顾炎武的写景状物诗与其诗学观摘要:长期以来,顾炎武作为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一直以学术巨擘的身份出现在国人面前,然而他的诗歌价值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流传下来的诗歌数量也很少。顾炎武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雄浑,情感真挚,每篇都是作者的精华之作,也是顾炎武对自己诗学观的实践。本文试取顾炎武的写景状物诗为例,通过鉴赏其中所蕴含的艺术和思想价值,从而突出顾炎武诗歌的地位和诗学观的重要意义。中国5/vie  关键词:顾炎武写景状物诗诗学观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原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又字宁人,江苏昆山人,

2、生于万历年间,卒于康熙年间,世称亭林先生。诗人在世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对抗清朝,同时也通过著书立说来鼓励人们推翻清政权,因此他诗歌中的“经世致用”思想浓厚。他的写景状物诗融情于景,物我互化,极具顾炎武诗学特色。  一、顾炎武的诗歌概况  顾炎武现存诗歌有427首(华版425首{1},王版426首{2}),反映的内容非常广泛,有赠别诗,如《赠于副将元凯》《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等,这类作品较多,表�_了作者对清兵侵略的愤怒以及对友人们保持节操、反抗压迫的勉励;也有纪行诗,这是整个诗集的主要部分,再现了顾炎武阻击清兵的路线及游走各地的行

3、迹,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及自然风光,如《京口》《真州》《天津》《应州》《邯郸》等,留给后人一批宝贵的史料;还有少部分咏史诗,诗中高扬着抗清复明的爱国主义主旋律,也寄予了自己对亡国故里的深沉思念,如《义士行》《拟唐人五言八韵》(六首)等,用事精当,实为后学之典范。  顾炎武诗集中的写景状物诗很少,大致有28首,分别是:《石射堋山》《盂县北有藏山云是程婴公孙杵臼藏赵孤处》《精卫》《赋得越鸟巢南枝》《赋得秋鹰》《海上》(两首)、《秋山》(两首)、《江上》(两首)、《淮北大雨》《赋得秋柳》《望夫石》《赋得桔槔》《一雁》《秋雨

4、》《尧庙》《华山》《霍山》《双雁》《瓠》《夏日》《嵩山》《颜神山中见橘》《赋得老鹤万里心用心字》《赋得檐下雀》《重至京口》等。诗人在作诗时,总是将自己的大量情感注入景物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诸多意象,含蓄隽永。他们不仅是物象的写照,更是作者思想的外化,比如写精卫填海的故事,借精卫锲而不舍地填补大海的故事,喻自己矢志不渝地追求复国之志。这类诗歌不仅表达了对故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显示出诗人高尚的节操、不屈的人格。  二、顾炎武的诗学观  在明清易代之际,顾炎武结合自己对经学的领会,对文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诗歌方面,他在总结明代

5、诗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学观,对清代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正如清人强汝询所言:“顾氏说诗多通论,足箴后世诗家之失。”他的诗学观可以从三方面来阐释:作诗的缘起、诗歌的创作、诗作的意义,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广博精深的学问、谨慎踏实的学风。  (一)作诗的缘起  顾炎武在提到“为什么写诗”的时候,首先谈道:“诗不必人人皆作。”{3}“古人之会君臣朋友,不必人人作诗。人各有能有不能,不作诗何害?若一人先倡而意已尽,则亦无庸更续。”“柏梁之宴,金谷之集,必欲人人以诗鸣,而芜累之言始多于世矣。”诗人认为人的能力本来就有侧重,大家在

6、宴饮时不必都要作诗助兴,只要情满意足就可以了。倘若人人都故意为诗,那么世上的诗作就堆积如山、优劣难辨了。所以写诗大抵为有感而发。“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题而后有诗。有诗而后有题者,其实本乎情;有题而后有诗者,其诗徇乎物。”诗人认为古时候的人有了诗文后才琢磨诗题,而如今的人多是以物题诗,情感的多寡于此可见。故诗人还是主张“诗言志”,而这种“志”(情感)则非常明显地洒露在顾炎武诗中的字里行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讲的就是诗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复国使命感。诗人以自己的实际行

7、动和著书立说回答了发起作诗的原因。  (二)诗歌的创作  光有情感,如何又能创作出一篇独具匠心的诗歌呢?顾炎武从“诗题”着手到诗歌的内容、技巧、源流等都给予自己独特的看法。“故诗者王者之迹也。建安以下泊乎齐、梁,所谓辞人之赋丽以淫,而于作诗之旨失之远矣。”诗歌最初是用来观察民风的,所以里面的内容也是讽喻时政,那些描写风景艳情的,早已不是诗歌应该表达的了。“是知以韵从我者,古人之诗也;以我从韵者,今人之诗也。自杜拾遗、韩吏部,未免此病也。”“诗以义为主,音从之。必尽一韵无可用之字,然后旁通他韵,又不得于他韵,则宁无韵。苟其义之至

8、当,而不可以他字易,则无韵不害。”他认识到诗人应该有创作自主性,以文本为创作的重点,不能受到形式和韵律的困扰,思想不能僵化。  “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势也。用一代之体则必似一代之文,而后为合格。诗文之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