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当前中国存在哪些种类的失业

2当前中国存在哪些种类的失业

ID:26656550

大小:8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8

2当前中国存在哪些种类的失业_第1页
2当前中国存在哪些种类的失业_第2页
2当前中国存在哪些种类的失业_第3页
资源描述:

《2当前中国存在哪些种类的失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当前中国存在哪些种类的失业?在有关失业种类的分析和失业治理的讨论中,西方经济学中哪些概念和原理可以值得借鉴?答:我国目前存在的失业情况复杂。但综合起来看,我国现存失业种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居高不下、劳动力供给过多情况下的自然性失业绝对人口过多,人口基数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再加上建国后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就业年龄,使得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以上,相对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来说,形成了持续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另外,我国人口总量占全世界人口总量的21%,而劳动力年龄人口占世界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的

2、26%,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客观事实。而我国经济增长如果能够达到每年递增8%的速度,也才能新增就业机会700万个,仅消化每年新增的劳动力都不足,失业在所难免。针对这种状况,除了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基数增长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宣传加深人们对劳动力供大于求状况的认识程度,加强人们对失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个人自行创业以缓解就业压力。(2)“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冗员”和“缺员”并存,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要求劳动力的流动来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整体劳动力的既定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从

3、而就会出现结构性失业,即劳动力供求结构脱节所造成的失业。实证分析表明,在经济结构变动中,对劳动力需求收缩的产业排放出的劳动力大多是低素质的蓝领工人,而对劳动力需求扩张的产业需求的劳动力往往要求是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的白领工人。“不同产业间劳动力的供需结构错位,把许多低素质的非技术工人抛入结构性失业大军。为此,政府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建立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是必要的。”此外,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产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对其产品需求逐渐饱和、稳定,都要经历产业的兴起阶段、持续扩张阶段和成熟阶段。如图9—15所示。该图

4、表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新增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尚有很大余地。我国要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应该积极导入新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在市场经济下,要完成一项生产性任务,往往需要经过市场咨询、风险评估、开发研究、设计、融资、保险、建立生产设施,直接生产过程、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产业链条,其中大部分环节属于第三产业。而国际经验表明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最大,投入相同的资金于一、二、三产业,吸收劳动者就业的系数为0.4、0.7和1,可见,在资金数量一定条件下,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安置更多的人员就业。图9—15一个产业劳动力需求长期变化

5、趋势(3)隐性失业所谓隐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工作时间大于零,但不能参加全部工作,工薪收入大于零,但不能拿到全额报酬的状态。这种形式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在内容上结合或结合得不合理、不充分。隐性失业者虽然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生产并未做出贡献,即有“职”无“工”。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并未下降时,即可认为存在隐性失业。例如,某经济部门现有就业人数2000万人,当减少200万的就业人员而GNP并未减少时,则该经济部门中至少存在200÷2000=10%的隐性失业。隐性失业的实质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者要求企业担负起某些应由政府承担的

6、社会目标——失业救济。其以牺牲企业效率为代价。在我国,隐性失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情况严重,我国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人员约占三分之一,数量接近2000万人。隐性失业的存在往往给经济带采无以估计的损失。隐性失业造成国有企业的冗员。一方面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劳动力的流动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形成不必要的管理投入,使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而且企业还要为这些人员支付工资、承担其再就业工程的费用,造成企业成本的上升和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下降。因此,隐性失业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整个改革的主要障碍之一,有必要使之“显性化”。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转变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目标由完成政府计划指标转变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再承担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目标。我国目前失业率的上升,显然与隐性失业“显性化”有关。隐性失业“显性化”,在制度上创造允许企业释放冗员的条件,是改革推进的突破口。现阶段的问题是,在当前内外经济形势不十分景气的背景下,将庞大的隐性失业大军一次性全部“显性化”,由此造成的社会损失是否会大于企业承担冗员的损失?是否有必要进行“再次隐性”,即是否应当放慢隐性失业“显性化”的速度,缓解将更多的下岗职工推进社会劳动力市场的进程?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是否还要让企业承担起内部消化冗员的责任?根据前苏联和

8、东欧一些国家的经验,尽管在改革中隐性失业“显性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