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东方文化与文学

导论东方文化与文学

ID:26702023

大小:1.76 MB

页数:37页

时间:2018-11-28

导论东方文化与文学_第1页
导论东方文化与文学_第2页
导论东方文化与文学_第3页
导论东方文化与文学_第4页
导论东方文化与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导论东方文化与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东方文化与文学课程】导论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轨迹与特质第一节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轨迹一.古代东方:悠久的历史与多源萌生的文明六大文化源头:东方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西方的古希腊。季羡林:四个主流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世界历史——文明的起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co00XMjY0NjEzOTY=.html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69)“轴心时代”(AxialAge)论:哲学大跃迁与精神导师出现(古希

2、腊诸贤、希伯来上帝、中国孔子和老庄、印度佛陀以及波斯琐罗亚士德等所代表的枢轴时代,标志着人类文明突破原生态,走向认识论和哲学意义上的成熟。)图表:图表二.中古东方:多元发展的特殊形态——三大文化圈德国文化传播学派学者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与文化层》(1905)中古东方文学分为东亚中国、南亚印度、西亚北非波斯—阿拉伯三大文化圈侯传文:东方文化三原色1.文化人-知识分子:士人/仙人/先知2.人生目的和生活方式:入世文化/出世文化/来世文化3.文化心理:务实、想象和理想三种基本类型三.近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文化的巨大的势能落差w后殖民语境:爱德

3、华·赛义德《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译“东方学”):“东方不是东方!”(佳·斯皮瓦克以及霍米·巴巴)中国比较文学界:“失语症”(曹顺庆)四.当代东方:诺贝尔文学奖情结与 东方话语系统建构印度的泰戈尔(1913)、以色列的阿格农(1966)、日本的川端康成(1968)、尼日利亚的索因卡(1986)、埃及的马哈福兹(1988)、南非的戈迪默(1991)、日本的大江健三郎(1994)及高行健(2000)、库切(2003)。从后殖民批评的理论视野来看,它本质上是一项西方大奖,东方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折射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与审

4、美观。努埃曼在埃及出版东方文艺学著作《筛》(1923)“筛式批评”的“意义过滤”“价值遴选”的东方智慧与西方模式的“意义填充”“价值拓展”。以东方话语研究东方文学。例如:“幽玄”与俳句——幽玄——源出于中国道家的老、庄精神,重视冷寂、神秘、深奥、纯正的艺术美,包括高雅美、深奥美、悠长美三种境界。松尾芭蕉著名的俳句《古潭》(《古池》):闲寂古潭畔,青蛙跃进潭中央刹那间水声。俳句两大艺术原则:其一是17音,3行,5-7-5句调;其二是要有季题(季语)第二节东方文化与文学的特质一.东西方文明形态比较东方文明形态:内陆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大河文

5、明、感性文明、诗性文明……。东方文化哲学核心:天人交融(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印度文化“梵我一如”,人与自然、外界相互默契、融合,顺天知命。)西方文明形态: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理性文明、科技文明、耗弃型文明、挑战与应战型文明……西方文化哲学核心:主客二分(进取、征服、利用、超越,个人主义、人本主义与英雄主义)二.东方文化与社会的内在统一性1.政治制度:“东方专制主义”w2.社会经济:“亚细亚生产方式”(要点。教材221)w3.文化哲学:“东方精神”(认知文化、价值文化和审美文化。教材221)。1)认知文化——东方各民族共有

6、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思维方式,包括其所衍生的自然观、科学观、社会历史观等等。(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印度文化“梵我一如”)附一.中西文化哲学比较(一)严复《论世变之亟》(可网上查阅全文):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

7、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余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两间,而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也。古与今-治与乱-盛与衰-三纲与平等-亲亲与尚贤-孝与公-尊主与隆民-忌讳与讥评-节流与开源-淳朴与欢愉-美谦屈与多发舒-尚节文与乐简易-夸多识与尊新知-委天数与恃人力。(具有互补性:分庭抗礼,难分轩轾,各有千秋。)图释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附二.中西文化哲学本原性差异西方人与自然:重自然研究(重认知和现象本

8、质之别)思维方式:重理性分析伦理倾向:重功利目的(重求真、重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重法治与权利)宗教意识:重超验信仰(重外向开拓)中国人与自然:重精神探索(重人生和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