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解构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解构

ID:26712889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8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解构  _第1页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解构  _第2页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解构  _第3页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解构  _第4页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解构  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解构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解构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体现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权威地位被颠覆,原有的知识结构变得不确定,新知的形成不是逻辑推导的结果而是不断试误的过程。这些观点与解构主义颇为近似,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解构主义;探究性学习    解构主义出现在20世纪后期,因对传统形而上学中心性的反叛而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解构方法:消解中心,颠倒秩序,解构人的理性优先地位,从而突出差异以及存在的不存在性。解构主义自出现以来,在哲学、美学、文学乃至整个文

2、化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响应,它浓厚的否定色彩使人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它独到的怀疑精神给人启迪。笔者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就当代教育改革中常常谈及的探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思考。    变“举一反三”为“无中生有”    孔子说优秀的教学法应该做到“闻一知十”和“举一反三”。但这种说法有个前提:知识内部存在一个逻辑结构,人们的思维沿着这个规律拾级而上。《猜想和反驳》的作者波普尔对此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认为知识的发现和生长过程不是逻辑的,其中充满着灵感、顿悟和直觉。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某些非逻

3、辑因素确实常常主宰着人们的创新思维,在知识的生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现在各学段都在提倡创新教育,试想如果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流畅的演绎叙述“举一反三”的话,学生只会在这样精密的知识体系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丧失挑战的勇气,那么创新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表层。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编写的专家们把相同题材或体裁的文章集合在一起,人为地使文学条理化,以便传统教学法的实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结构主义堂而皇之地通过“学习”活动去提取早已置入结构的意义,文本的内在意义通过结构的稳定性而早已被阅读,

4、解读文本只不过是对先验设定的真理的模仿,文本中闪烁著作者灵性火花的部分被遮蔽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对结构、意义的理性分析。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文章时没有积极性,提不出问题,课堂机械、枯燥的原因,这也是笔者之所以反对单元教学法的原因。  在解构者看来,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任何被看成是固定和确定的意义都是虚幻的,意义是流动和易变的,那种所谓的真理范式只是一种创造,是适合于我们目的的想象的虚幻。教师对文本的精彩解说只是成功地掩饰了意义的非确定性,而没有清除它。为了使文本的非确定因素更好地显现出来

5、,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从过去的“举一反三”变为“无中生有”。教师不应急于呈现知识的结果,不应扰乱学生自然发生的认知错误,不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或规律引导学生。相反,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与以往的认知发生冲突,促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和新知的矛盾中经受震荡,从刺激和挑战中激发创新潜能,产生飞跃。许多熟知的文本在师生思想的互撞中产生出许多新意,虽然它们不尽完美,有时甚至很快就“自生自灭”了,但是,学生在一次次的猜想和试错中得到了探索的快感,这正是创新教育所期盼的。    变“掌握知识”为“理解知识”   

6、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是当代教育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教学目标的语言,也是教学评价时重点考核的内容,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包含着这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的文本就成了课堂上反复训练的材料,师生已经适应了这种“工具价值”、“双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因此,语文课程改革始终不能突破原来的窠臼。  从哲学角度看,“掌握知识”的观点具有实证哲学的特征。在这里“知识”只有被视为与人的意识、价值无关的实证理性世界,一种单纯的符号系统,才能被“执掌”和“控制”。而这种“知识”一旦被掌握,它就会反对科学对自己所

7、经验的理性实在做出本源的解释,反对科学对自己的本性做出终极关怀。具体表现就是教师只以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允许学生对知识体系中的构件提出质疑。现在实行教育改革,提出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等都是在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胆质疑;原有的评价制度也相应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被打破,对统一性和确定性加以思想解构,以突出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仍希望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达到“掌握”某种知识的目的显然是荒谬的。这种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也只能流于形式,因为

8、语文知识中包括了许多非理性的、具有价值取向的“形而上”的文化,这些无形之物是无法被“掌握”的。由此,笔者认为在教学目标中应该以“理解知识”代替“掌握知识”来表述。  一般来说,“理解”的内容包含了两个维度:一个是以语言提供思维工具,通过判断、推理来说明的理性内容;另一个是以直觉或心灵感悟来把握外在事实或事物特质的非理性内容。可见,“理解”不但更全面准确地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而且还给学习者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当教师以“理解知识”的教育观指导教学的时候,就会自动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