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左翼电影研究述评

海外中国左翼电影研究述评

ID:26713818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8

海外中国左翼电影研究述评_第1页
海外中国左翼电影研究述评_第2页
海外中国左翼电影研究述评_第3页
海外中国左翼电影研究述评_第4页
海外中国左翼电影研究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海外中国左翼电影研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海外中国左翼电影研究述评摘要:英美学者将中国左翼电影文本视为一个意识形态话语协商与争论的场所,广泛涉及到性别政治、集体主义、性与革命、精神污染、城乡对立等诸多话题;就左翼电影的叙事机制而言,他们主要关注现实主义、情节剧与本土化重写;此外,他们还从电影身份与跨地性传播、流行文化、观众接受、批评话语等维度对左翼电影加以讨论。而在笔者看来,左翼电影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内在联系,左翼电影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化(小�f、戏剧、电影漫画)以及流行艺术(音乐、歌舞表演、摄影)的关联性研究,苏俄电影对左翼电影的影响,左翼电影的表演等课

2、题,尚待国内外学者去进行细致开掘。中国4/vie  关键词:英美地区;中国左翼电影;意识形态话语协商;叙事机制;关联性话题  中图分类号:J120.9;J90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2.0022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都市文化已经成为海内外现代中国研究的显学之一。作为上海现代都市文化产品重要一极的电影,自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1920-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成为了当代西方学者经常讨论的话题。笔者近年来对海外(特指英美地区)学者自20世纪80年

3、代末以来关于中国左翼电影研究的有关文献(包括英文原著、英文论文、译著及译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现将其主要研究路径与方法概述如下,冀希对中国电影史研究有所助益。  一、意识形态话语的协商与争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左翼电影的研究路径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学界“去历史整体性”的研究范式相对接,他们更多地从个体左翼电影文本中去寻找其中带有异质性的“他者”与非连续性的“碎片”。这种研究路径决定了当时的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在面对中国左翼电影这一研究客体时将采取不同的批评话语策略。如果说当时的中国学者基于意识

4、形态的原因大多以传统“国族电影”的研究模式来建构一套带有整体性的左翼电影批评话语的话,西方学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挖掘中国左翼电影文本中的间隙、断裂,还原失去的声音,重建多声部对话。从意识形态话语这一层面而言,西方学者大多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视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可以延伸的领域,认为这场电影创作潮流尽管带有相对简单明了的议程,但其结果却变成了一个充满了协商与争论的场所,其中广泛涉及到性别政治、集体主义、性与革命、精神污染、城乡对立等诸多话题。  (一)性别政治  1994年,美籍华裔学者张英进发表了《Engenderin

5、gChineseFilmicDiscourseofthe1930s:ConfigurationofModernovement,1932-1937(《在电影中建设一个新中国――1932-1937年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其中的第二部分讨论了集体男性主体在左翼电影中的呈现。彭丽君认为,尽管左翼电影在艺术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彰显并统摄于民族主义共识之下,但其文本却表现出一种集体男性主体的有意或无意流露。这一男性主体集体回响包装下所隐匿的丰富艺术表现形式无疑是非常吸引人的,但左翼电影对集体男性主体的共同诉求必然会给电影作者的艺

6、术创作潜能带来负面影响。彭丽君从银幕内与银幕外的女性故事出发,来探讨中国左翼电影如何通过电影本身与电影外的表现策略来建构男性权力话语。她认为,当左翼电影集体男性主体不得不依赖异性作为“他者”的合法化时,这一“他者”反过来又威胁到了左翼原初意识形态本身,这就使得上海左翼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不同类型与互不兼容的身份中游移不定[2]114-115。彭丽君认为,由于在“看”与“被看”(男性观众对女体表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移情和同情作用,最终使得左翼电影和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流动的关系。左翼电影中的一些女性形象尽管被左翼电影人士在男性集

7、体愿望与利益的共识下编织出一条内在的意识形态结构,但这些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意识形态论争的场所,而非仅仅只有一种声音被传达。  2005年,VivianShen(中文姓名沈晓虹)出版了另一本关于中国左翼电影的英文专著,名为TheOrigingsofLeft-ainChina,1932-1937(《中国左翼电影的起源(1932-1937)》)。其中也谈到了两性关系这一主题。在沈晓虹看来,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带有明显的男性主导观念,其中之一是父权制,另一个是男性狂热力量。左翼电影这种男性话语权威声音常常是男性导演借助电

8、影中的男性主人公形象传达出来。由于它的超常的力量,以至于它有时淹没了女性的声音。她认为,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尽管强调爱情、婚姻、母爱、职业、平等等与中国现代女性相关的话题时,对男权制以及男性狂热等社会力量进行了嘲讽,然而这些左翼电影并未找到真正解决女性解放问题的方法。在笔者看来,沈晓虹的上述看法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