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探究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ID:26725733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8

探究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_第1页
探究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_第2页
探究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_第3页
探究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究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究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化学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课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一个合格的化学课教师也应该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能以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化学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课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一个合格的化学课教师也应该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能以美好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心灵之火。掌握教学语言的特点及技巧,对优化化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大有益处。1.导入语紧扣课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讲语要简明扼

2、要,新颖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为课堂教学开始找到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首先介绍演艺界的众多明星美女,十几年过去了仍然能保持姣好的容颜,这个事例使学生兴趣盎然,等待着教师的讲解。教师稍作停顿后说:“人在慢慢变老的过程中就是一个被氧化的过程,如何使人在这个过程中氧化的速度慢一些呢?保持青春的时间长一些呢?2.过渡语穿针引线,连接课堂的各个环节。过渡语要简洁风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把一个一个教段(教学板块)自然向前推进,使其衔接自如,让学生的思维之舟,在知识的长河里“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讲“氯气的性质”时,穿插了一段过渡

3、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首次在军事上使用由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所研发含有氯气的炮弹,造成英法联军的重大伤亡。由此,得出关于氯气的物理性质。3.提问语启发得法,能打开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整理语言,使其流畅地表达出来。提问语能给学生提供知识的背景,于无疑处设疑。提问目的要明确,时机要恰当。提问语言要准确、难易适中。在讲“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这一内容时,就“化学反应的方向”这一问题,从生活中举例,如水流方向,自上而下,不能自下而上;室温下的干冰可以变为二氧化碳气体,但是由气体不能自动变为干冰。由这样两个事例,提问学生氢氧化钠与盐酸的

4、反应能发生,有一定方向性。4.插入语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机智。插入语短小精悍。在师生的对话中,或鼓励、鞭策,情动于中;或纠错,情真意切;或点拨,发人深省,给课堂教学增色添彩。在讲“氮气及其氧化物的性质”时,提出一个俗语:“雷雨发庄稼。”学生对这个说法表示赞同(听说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相互热烈地议论着。这时,教师抓紧时机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必须了解氮气及其氧化物的性质。5.讲析语讲解分析,精辟警策,堪为示范。教师的讲析语意深刻,对教学重点、难点重锤敲打,能掀起教学高潮,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教师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让学生在乐

5、融融的感情氛围中掌握知识,理解内容,获取方法。一堂课中如果没有教师语意深长、优雅生动的讲析,这堂课就黯然失色。善于激疑,巧于解惑,是达到上述目的途径之一。所谓激疑,就是通过教学语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意设置困难,激起学生的疑问。问,是探索知识的起点;疑,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因此,教师善于激疑,也就是在平凡的知识中,启发学生发现疑点。例如,软化硬水一节中有个化学方程式Ca(HCO3)2+Ca(OH)2=2CaCO3↓+2H2O。通过实验,学生看到白色沉淀,从感性上接受这个知识并不困难。可是,教师却提出:“这是复分解反应吗?”这一问,就像在学

6、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疑问的浪花。因为当学生判断出不是复分解反应时,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为什么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的疑问来,使他们进入“心愤愤”的情境,然后教师才逐步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加以解释。像这样“激疑”的语言,艺术性很高,一句话能敲开疑惑之门,引出思维之路。6.总结语画龙点睛,切中肯綮。解惑,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释惑,让学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愉悦。阐释语简明扼要,一语中的,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结束语,做到要言不繁意味深长。如在讲解过滤操作要领时可概括为:“

7、滤纸折好,分开放入,稍加湿润,驱除气泡。两低三靠,先清后浑,不要急躁。”另外,精辟的俗语,好的歇后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活跃,丰富学生的语言,给学生打上深刻的烙印,学生能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得到启迪。教师如能熟练地运用以上几种语言,就能抓住学生的心,使语言充满美感,就能收获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伟大的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