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浅论

创新教育浅论

ID:26731809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8

创新教育浅论  _第1页
创新教育浅论  _第2页
创新教育浅论  _第3页
创新教育浅论  _第4页
创新教育浅论  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浅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新教育浅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的邻国日本问鼎2002年度诺贝尔奖时,人们不禁沉思:彼小国都能得奖,我泱泱大国何以堪?怅恨之余,人们再一次将焦点转向我国的创新体制,再一次审视和批判我国的现行教育,再一次对创新教育发出了强烈的呼唤!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固然需要创新,而当社会跨进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时就更离不开创新。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知识的创新。”现在知识信息的老化加速,其更新周期大为缩

2、短。据测算,知识的陈旧周期在18世纪为80年至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为30年,20世纪50年代为15年,80年代则缩短为5至10年,进入21世纪,更新周期更短。这就意味着知识信息的创新能力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创新人才。要是一个民族兴盛,国家富强,没有创新教育所孕育的创新人才行吗?现在的教育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不太尊重和弘扬人的个性。反而对学生的个性持一种漠视和压抑的趋势。人一生下来就用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好奇、求知的欲望。亚里斯多德在《行而上学》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人

3、们并不满足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人类的最高本性可以说是创新。德国人类学家兰德曼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把创新作为“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人类正因为其创新本能,文明的长河方能源远流长,多彩的文明形态方能各尽其妍,灿烂的文化方能交相辉映。人呼唤创新,创新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

4、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鲜明的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创新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标志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一、创设问题情境创新源于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牛顿因之而又“万有引力”的发现;湖水滚沸,是什么力量冲开壶盖?瓦特因之发明蒸汽机;人生、老、病、死,谁能解脱?

5、释伽牟尼因之创立了佛教。浩瀚而神秘的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英国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因之创立了量子宇宙论,成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是多么的重要。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曾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教师首先要参照《课程标准》,制定教育目标;其次,设置能体现和达到目标的相关问题;三、思考与问题关联的背景,提出材料供学生探究;四、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和创新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空,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氛围,他们才敢于面对创新可能带来的错误和失败的风险;3、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鼓励他们作出有个性的表述,有创意的表述。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或所作出的解答又悖“常理”也要肯定其价值,切不可伤害孩子们自尊心和探究之心。二、创设开放性的教法我们现在流行的教法说到底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死记硬背,机械练习就是其典型的表现。这种“接受”学习,内容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械,严重窒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

7、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感到“罪不可恕”;作为家长,我想大声的呐喊:“救救孩子!”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必须形成以“发现”学习为主要标识的开放性教法。发现学习的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习惯得以养成,创新思维得以培养,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就教师而言,应以“启发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1、减少讲述法的比重,多运用“问题法”,它能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学生有质疑的机会,有辩论的余地。2、多运用“讨论法”,它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对扭转当前学生被动接受,墨守成规,以教师的讲解和书本结论为准绳的

8、思维定势具有极好的推动作用。“讨论法”能充分发展学生评论和批判的精神,而我们的社会正渴求这种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勇气的人。试问,没有对前人思想、学术的批判,能有新的思想、新的学术的产生吗?。这两种教法都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又作为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