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

ID:26799845

大小:74.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9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_第1页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_第2页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导入又到了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季节,往返在教室、食堂和寝室之间,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脚下窸窣作响的黄叶。古人钟爱落叶,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我们上学期也学过杜甫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写到了落叶,谁还记得,能为大家背诵一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落木”就是“落叶”,那么杜甫为什么舍“落叶”而用“落木”呢?今天就让我们到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说“木叶”)作者简介:林庚,著名学者、诗人,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历任厦大、燕京

2、大学、北大教授,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北大教授葛晓音曾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的学术道路。1933年秋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后又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教授的主要研究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提出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著有《唐诗综论》等。本文就是节选自《唐诗综论》。【附】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

3、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二是对前

4、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少年精神:"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林庚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二、课文解读1、整体感知: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现象?(明确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业"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一部

5、分(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第二部分(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明确:两个艺术特征:a、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b、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三部分(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三  研习课文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我想让我们的男同学把第一至第三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给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最后一段最简单就留给老师解决。(一)两分钟阅读各自任务段落1、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提问)明确:

6、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2、  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提问)明确: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3、  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问)明确:“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

7、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4、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5、  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6、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明确:注意上一段

8、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