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药现代化的中药产业知识结构构建

基于中药现代化的中药产业知识结构构建

ID:26818364

大小:6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9

基于中药现代化的中药产业知识结构构建_第1页
基于中药现代化的中药产业知识结构构建_第2页
基于中药现代化的中药产业知识结构构建_第3页
基于中药现代化的中药产业知识结构构建_第4页
基于中药现代化的中药产业知识结构构建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中药现代化的中药产业知识结构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中药现代化的中药产业知识结构构建基于中药现代化的中药产业知识结构构建【摘要】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是新时期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居于重要位置,影响着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L.化进程。我国古代和近代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服务中医临床为主,这种教育模式不适合中药产业的发展。现代中医药教育设置了中医、中药和针灸专业,但仍没有提出适合中药产业发展的知识体系结构。因而,本文提出了构建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尤其是中药产业技术科学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中药产业;高等教育;技术科学;

2、知识体系结构    中药产业作为中国医药卫生保健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传统中医药一贯是中国政府的重大国策。中共十七大报告和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积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中药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到中药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药产业现代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规模化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推动的效果并不明显,表现为在出口贸易过程中过多依赖初级产品,以耗竭中药自然资源为代价。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双向接轨的问题,探索中医药知识体系结构和中药产业技术科学构建问题

3、意义深远。  1古代和近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状况  中医药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到鸦片战争之后的西学东渐,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1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教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障,中医药教育被我国历代中医药教育家所重视,并提出适合当时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思想。从封建社会早期中医学校教育兴起时始,历时两干余年兴衰起落,学校教育和师承授受教育的两种中医药教育形式为继承发扬中医学术起到了巨大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医学至道在微,变化无穷,要求学医者

4、去故就新,乃得真人,非常重视医学人才对医疗技术的掌握。《灵枢•病传》谈到诸方者,不可能尽行诸术,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是最早的医药学专科人才的培养思想。孙思邈认为完备的知识结构使学医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将有利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即所谓医者意也。金元医学家朱丹溪和罗知悌十分注重对古典医籍基础理论的学习,告诫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和难经。明末清初医学家徐大椿指出,医学知识包括医术和医道两部分,医术是实用技术,医道是基础知识。自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向中国迅速传播并影响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

5、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兴起,新技术的应用,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因而要求中医药人才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结构。  1.2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沿革  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化层次的需要决定的,这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的培养,可分为中医药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三类。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创立时期、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  1956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L.着从依靠师徒

6、传授的中医药教育正式纳入了国家正规高等教育的轨道。1959年,国家卫生部制定了中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思想觉悟的、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具有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高级中医师。到1966年,全国共建立了21所中医学院。文化革命时期,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一度停止了教学,直至1972年才重新恢复招生。1977年以来,中医药教育恢复了招生考试。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显示:到2008年初我国已经建立47所独立的高等医药,72所中等中医药学校,形成了以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以及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

7、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人才应当具有坚实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我国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分析  我国中医药教育直接影响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古代中医药没有出现明显的医药分业,中医药教育更多是针对中医临床实践所设置的,中医临床服务和中药产业两者的知识结构应有所不同。  2.1古代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  我国古代中医药教育主要依靠师徒传授,由于无系列教材和稳定的课程内容,学生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承学识和经验的局限。综合古代各主要学派的师承教育的课程内容,大体上是以经典医籍、文、史、哲有关知识和专科科目

8、为主的,这也为后世形成中医药学主要分科和最后确定为官府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打下了基础。  自周朝起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隋唐的太医署分医学及药学,据《唐六典》记载,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伤科)和咒禁科;医科分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角法等;课程规定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内经》和《甲乙经》等基础课,然后再分学科学习;课程结构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