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材料地制备及推广

超疏水材料地制备及推广

ID:26849155

大小:20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9

超疏水材料地制备及推广_第1页
超疏水材料地制备及推广_第2页
超疏水材料地制备及推广_第3页
超疏水材料地制备及推广_第4页
超疏水材料地制备及推广_第5页
资源描述:

《超疏水材料地制备及推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推广杨文俊(兰州理工大学兰州730050)摘要:简述了对超疏水材料表面的特征,介绍了目前比较先进的制备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农业、工业、医学、国防等方面的推广,最后阐述了超疏水材料的市场前景。关键字:超疏水材料;薄膜;物流;战略;应用文献标识码:A落在荷叶上的雨滴形成水珠顺着叶面缓缓滚动而落下,这种抗水性称为荷叶效应.这是由于荷叶表面的疏水层呈现纳米级的凹凸不平,减少了水珠与叶面的接触面积.植物叶子表面具有的超疏水自清洁的特性,为构建人工疏水表面及设计浸润性可控的界面提供了灵感,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近年来,超疏水性表面的研究已成为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

2、之一,这对制备新的高性能的功能材料表面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家在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地球的燃料越来越紧缺,在传统燃料输送设备中,剩余燃料都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我们的薄膜技术,在管道内壁涂一层超疏水材料薄膜,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有利于管道的保护。与此相关的应用是使用超疏油表面进行燃料经济性操作,即在设备内制得超疏油表面,虽然所用的表面是超疏油性的,但其制备原理与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极其类似,在油料输送管道和储油罐内制备出以低表面能物质修饰的粗糙表面,同样可以适用于低表面能油料流体的输送。这一成果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价值,其规模化应用潜力巨大。这仅

3、仅是在能源方面的应用。我们可以扩大超疏水材料的应用,使他能够渗透到我们的各个领域,通过利用超疏水材料薄膜,去改善我们生活中的各类物品。如果将超疏水材料推广到诸多领域,将很好地推动超疏水薄膜材料的应用,他将有很好的前途。值得一提的是在交通方面,超疏水材料有很大的推广,无论是在汽车的玻璃还是在电池,发动机都能起到很好的改善。1、超疏水的理论依据固体表面的润湿性是由固体的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三维微结构决定的,液滴在固体表面的润湿特性常由杨氏方程描述(Young’sEq.,Fig.1)。液滴与固体表面间的接触角大,润湿性差,其疏液体性强。通常有两种方法提高固体表面的水接触角和疏

4、水性。一是通过化学方法降低固体的表面自由能,二是在疏水表面提高固体表面的粗糙度。目前已知的疏水材料有机硅、有机氟材料的表面能低,并且含氟基团的表面能依-CH2->-CH3>-CF2->C-F2H>-CF3的次序下降。-CF3基团的表面能小至617mJ/m2,水接触角最大,通过Dupre公式可计算为11512°[2],长链碳氢基团的自组装有序单层膜的水接触角可达112°。而通常低表面能无序排列的有机硅、有机氟聚合物的水接触角分别为101°、110°[3]。自然界植物荷叶表面的超疏水自清洁现象启发了科学工作者,他们通过观察植物叶表面的微观结构,认为这种自清洁的特征是由纳米

5、与微米双微观粗糙表面结构引起的。Wenzel[4]发展了杨氏方程,提出了固体粗糙表面的接触角方程(Fig.1),引入了粗糙度因子r。提高固体表面粗糙度,对于疏水表面(θ>90°)则可大大提高其疏水性,可高达150°以上。Cassie[5]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实际中固2液界面中的空气气泡,提出了应用更为广泛的Cassie模型和方程(Fig.1)。由此可见,超疏水涂膜的实现离不开疏水材料和特定的表面粗糙度。2.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近年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常见的有溶胶凝胶法、化学蚀刻法、化学沉积法、模板法等等,人们利用这些方法得出了不少性能优异的超疏水表面

6、。2.1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在玻璃基材上形成伯姆石晶体,随后用氟硅烷修饰,得到超疏水表面,水滴接触角可达到168.3°。水解由异丙醇铝和乙酸乙酯组成的螯合物制得溶液,将涂层后的玻璃板用硬脂酸正己烷混合液修饰,得到透光率为62%,水滴静态接触角168°的半透明薄膜。基于硅面,以硅酸乙酯为前体溶液,形成粗糙表面后进行修饰,得到高透光且接触角为156°的薄膜。实验将不同的聚合物掺入溶液中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的掺杂物对膜各项性能影响不同。用氧化铝凝胶涂层,形成粗糙薄膜后用氟硅烷修饰。处理过程中加入添加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添加酸或碱,使pH值在5.5~8.0之间会促进粗糙表

7、面的形成;加入无机盐和醇类会抑制粗糙表面的形成。以上两个实验探讨了影响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疏水膜的因素,为确定该法最佳反应条件提供了依据。2.2化学修饰法使用已进行化学修饰的硅纳米颗粒制备出超疏水表面,并用直径在150~1600nm范围内的颗粒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超疏水效果主要是由粗糙的表面形态,而非化学组分所主导的。该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表面形貌对超疏水性能的重要影响,为该领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在不锈钢表面首先构造出微纳米二层结构,然后使用低表面能材料进行修饰,最终得到具有超疏水效果的表面,水滴在该表面的接触角为150°,滚动角为4°。此方法成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