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ID:26868703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_第1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_第2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_第3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_第4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中国7/vie  摘要:古代�h语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丰富且复杂,多数地方性院校课程设置时给予的课时数较少,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重视文字、词汇、古代文化常识及文选知识,淡化语法、修辞、常用工具书等内容,舍弃音韵学、古书注解及诗词格律,保证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代汉语课程新闻学专业教学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

2、诸多高校近年来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强化。因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向。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某些传统的、实践性不强的课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其中,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面临的挑战最严峻。  以笔者所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的新闻学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古代汉语属于专业基础课,但是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古代汉语课程经多次缩减后变为现在的51个总课时,据调查,有些地方性院校缩减为32

3、个课时。在51或32个课时内如何完成古代汉语教学,是每一个任课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古代汉语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工具课;由于其以古代书面语为教学内容,在学生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无论51还是32个课时在多数教师看来是很不够的。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改革方案,教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古代汉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科学的古代汉语教学,赋予其一定

4、的新时期使命。要进行科学的古代汉语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是最重要的方面。  从目前高校多选用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来看,教材共四册,内容包括文选、通论、常用词三部分。文选涉及先秦两汉及唐宋时代的经典散文和诗歌。通论包括古汉语常用工具书、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学基本知识、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诗词格律等内容。常用词部分列举了古代常用词的常用意义,这部分教学中一般融入文选讲解,不单独占用课时。可见,内容非常丰富,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势必无法完成这么多内容的教学。即使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古代汉语教材,只

5、是文选选择得少,通论略去诗词格律及常用工具书介绍,不论这样设置是否合适,在如此少的课时之内依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结合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是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各高校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都谈到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或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化修养。依托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闻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语言文化修养,而要淡化与这一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立足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古代汉

6、语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文字、词汇知识  在通常的古代汉语教学中,文字、词汇部分是重点、难点。因为这两部分知识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及词汇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古代汉语,或者有的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作为构词语素存在,无论它以哪种形式活跃于现代汉语中,都会直接影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只有深入了解古代汉语文字、词汇知识,才能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新闻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  从“文字”部分来看,教学内容涉及“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汉字构形原理”、

7、“古书用字现象”,这三部分知识无论哪一部分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因为我们只有了解这些文字学基本知识,才能准确地运用文字,文字本身隶属于文化,了解本民族使用的文字的来源本身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项内容。  现代汉字中有许多形似字,使用时会被误用,如果我们具备文字学基本知识,就会避免形似字的误用。如“撅”、“噘”、“蹶”三字,不仅形近,而且音近,使用中经常混淆。如把“噘嘴”写做“撅嘴”,“一蹶不振”写做“一撅不振”。如果我们了解文字学基本知识,明白形旁在形声字中的

8、示义功能及部首的来源,就可以避免这种误用现象。三字中,“撅”形旁是“扌(手)”,“噘”形旁是“口”,“蹶”形旁是“足”,从“手”表示其意义和“手”有关,从“口”表示其意义和“嘴巴”有关,从“足”表示其意义和“人脚”有关,因此,“噘嘴”应当用从口的“噘”,“撅断”是用手折断,当用“撅”,“一蹶不振”中的“蹶”表“摔倒”义,与“‘人脚’有关”,故用“蹶”。三字中尤其是“噘嘴”的“噘”常被写做“撅”,即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