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探微

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探微

ID:26870977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9

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探微_第1页
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探微_第2页
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探微_第3页
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探微_第4页
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探微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探微一、青海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青海县域金融体系以农信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组成。截至2011年末,青海县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1.49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33.31%,青海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70.7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1.10%,县域金融在全省金融总量中的占比偏低,与县域经济在我省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符,县域金融服务失衡。(一)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在经历了自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商业银行大幅精简机构和人员的

2、背景下,青海县域地区金融机构一直呈撤并、下降趋势,许多农牧区金融机构纷纷退出市场。截至2011年末,青海省354个州地乡镇平均拥有金融机构网点1.56个,有164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占全省乡镇数的46.32%,乡镇级金融服务盲点覆盖率高达46.3%。此外,由于基层信用社或银行网点没有自主招工的权利,员工数量往往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大多存在人员少、一人多岗的现象,经常造成营业网点“排长队”的现象,金融服务还有待完善。(二)县域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2011年,海西、海东及西宁17个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7.75亿元,

3、占全省县域各项贷款余额的86.61%,而其余5个地区35个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3.04亿元,仅占全省县域各项贷款余额的13.39%。显然,县域金融资金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域地区。而信贷资源县域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全省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同时也造成果洛、玉树等偏远地区县域金融资源配置不足。(三)县域信贷资金呈现净流出态势截至2011年底,青海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0%,只有大通县、湟中县、平安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等5个县存贷比大于50%,银行机构“多存少贷”现象明显,对县域信贷资源投入不足,县域信贷资金呈现外流

4、态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四)县域金融共生单元缺位1.国有商业银行缺位。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一级法人的管理体制下,实行了撤并网点的扁平化管理,逐步退出县域地区,造成许多商业银行在青海县域地区的缺位,并且存在的网点也大都是单一网点,服务品种较少。2.政策性金融机构缺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支持农业中小企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金融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国家开发银行在青海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有限。3

5、.农村信用合作社缺位。截至2011年末,青海农村信用社各项存贷余额分别为275.58亿元和157.1亿元,存贷比为57%,可以看出对县域信贷投入比例失调。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实力弱,很难有效满足县域经济主体融资需求。4.新型金融机构缺位。县域金融缺少植根于农牧区的新型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底,青海省只有大通国开村镇银行、乐都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称多农村资金互助社3家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五)县域金融共生模式不完备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县域金融体系的形成,是县域建设的金融投入

6、保证。它可以提供优质县域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主体需求的迫切性、多样性和层次性。青海农村信用社处于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单一性导致了效率低下、竞争缺失、贷款成本上升等问题,而其他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同质化,如不引入新的元素,将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县域金融机构之间缺少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使得县域金融机构之间没有形成互惠共生模式。(六)县域金融共生环境不完善1.经济环境欠佳。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2011年,青海省42个县(市、行委)中,有37个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不足50亿元;有15个县的地区生产总值

7、不足10亿元,其中果洛的玛多县、玛沁县、甘德县不足2亿元。海西、海东及西宁所属17个县的县域GDP为926亿元,占全省县域GDP的77.43%,其它25个县的县域GDP占全省县域GDP的22.57%。二是县域经济结构不平衡。2011年,青海省县域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2.31亿元、777.24亿元和266.43亿元,占比分别为12.74%、64.99%和22.28%。青海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效益低,产业化程度低;第二产业比重不高,全省大多数县域工业企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且技术落后,竞争

8、力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大多数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对金融的间接融资形不成洼地吸引效应。三是地方财政“收不抵支”。2011年青海县域财政总收入340.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2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7.63亿元。青海县域中只有海西的茫崖、天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