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ID:26883603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_第1页
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_第2页
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_第3页
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_第4页
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王军张健韦萍卢定强【摘要】目的研究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自制的聚乳酸为载体,二氯甲烷与乙醇(体积比1∶1)为油相,聚乙烯醇为乳化剂,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优化空白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结果优选制备的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匀,表面光滑,载药量为22.92%。体外释药结果表明,Higuchi方程能较好地对其进行拟合。结论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所得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能力。【关键词】甘草次酸聚乳酸正交设计微球体外释放 甘草次酸(GA)是一种天然的抗炎性药物

2、,是由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经酸性水解得到的一种甘草皂苷元,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气喘、过敏性及职业性皮炎、眼耳鼻喉科炎症及溃疡等。近期研究发现该药物是一种对动物皮肤肿瘤增生的抑制剂,将其应用于化妆品中可调节皮肤的免疫功能,增强皮肤的抗病能力,同时还能解除化妆品及其他外界因素对皮肤的毒副作用〔1〕。这说明甘草次酸对生命科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该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制备缓释微球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稳定性及临床疗效,达到缓释和靶向作用,减少给药次数,减轻和消除毒副作用〔2~6〕。本实验以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为载体,制备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并

3、对其药剂学性质进行了研究。1仪器和试剂LEICADM1000光学显微镜(德国徕卡公司);in-1,投药比1∶3,乳化剂浓度1.5%,油相中PLA比例为1∶25。见表1。表1正交设计及因素水平表2.3评价标准通过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收率的测定,以聚乳酸微球的载药量(S1)、包封率(S2)、收率(S3)作为评价指标,分别评价,(其中S=S1+S2+S3)计算方法见表2。表2正交设计及实验结果2.4微球的粒径及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500粒微球,并测定其直径,计算平均粒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观察的500粒微球平均粒径11.09μm,5.03~1

4、8.87μm范围内的微球占微球总数的85%。见图1~2。图1单个微球和成堆微球在光学显微镜下的照片图2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粒径分布图2.5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精密称取适量甘草次酸,聚乳酸加入一定量的乙醇和二氯甲烷(V∶V=1∶1)中,超声分散均匀。在25℃条件下,将二氯甲烷乙醇溶液注入一定浓度的PVA溶液中,以一定的转动搅拌乳化,持续搅拌5h以挥尽二氯甲烷和乙醇。静置,离心,弃去上清液,蒸馏水洗涤3次,真空干燥得白色粉末状微球。2.6甘草次酸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甘草次酸样品20μg溶解于100ml容量瓶中,以二氯甲烷乙醇溶液溶解定容得

5、储备液,精密称取一定体积的储备液置50ml容量瓶中,以二氯甲烷乙醇溶液定容并配成12,16,20,24,28,32mg/ml系列浓度标准溶液,20μl进样,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流速1ml·min-1,在254nm处以二氯甲烷乙醇溶液(V∶V=1∶1)为空白测定吸收度(A)。用A对甘草次酸的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为A=0.0221C-0.0128(r=0.997),说明在12~32μg/ml范围内C与A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经方法学考察,高、中、低3个浓度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0.59%,99.51%和100.17%,日内RSD为0.51%,0.53%

6、,0.17%,日间RSD为1.2%,0.90%,0.42%,符合测定要求。2.7载药量和包封率精密称取一定量的微球,配成一定体积的二氯甲烷溶液,以二氯甲烷乙醇溶液(V∶V=1∶1)为空白对照,在254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含药量。收率=所得微球质量/投料量载药量=测得药物的含量/微球粉末的含量包封率=实际载药量/理论载药量2.8体外释放精密称取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50mg,置250ml烧瓶中,加入100mlpH7.0的磷酸盐缓冲液(含0.5%十二烷基硫酸钠),将试样置恒温震荡水浴锅中,37℃,转速150r/min,在1,2,4,8,12,24,48h取样0.5ml,并立即补

7、充新鲜释放介质,经0.45μm滤膜过滤用于分析。根据体外释放结果,用累积释药百分数对时间绘图,得到微球体外释药曲线(见图3)。结果表明,72h内缓慢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对累积释药率分别用零级动力学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及Higuchi方程拟合,其释药规律符合Higuchi方程:Y=0.0964t1/2+0.2268(r2=0.9851)。图3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累积释药曲线3结论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微球时影响微球圆整性,包封率,收率等的因素主要有搅拌速度、搅拌时间、油相中PLA的比例、乳化剂的浓度、投药比(甘草次酸与聚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