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比较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比较

ID:26937973

大小:59.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30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比较_第1页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比较_第2页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比较_第3页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比较_第4页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两次伟大变革,其结局的巨大反差的背后隐含着有关改革成败的某些规律性结论,诸如改革的客观现实、改革的领导权、改革的战略选择、改革中的社会共识等等。在比较政治学的视角下分析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对于不断深化中国的改革至关重要。关键词:戊戌变法;改革开放;差异性1898年,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这就是着名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最终虽然失败了,但却预示着“亚洲觉醒”[1]的到来。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时至今日已近35年。

2、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及精神面貌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两场伟大的变革,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为改革,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时也有显着差别。比较两者的成败因由可以从客观环境、主观领导权、战略选择和社会共识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发现成功改革所需要具备的规律性因素,对中国今后的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一、客观现实的差异性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戊戌变法发生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内忧外患的矛盾异常尖锐。比较而言,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国内外大局趋于稳定,人民精神

3、面貌焕然一新。由于两者的客观现实不同,必然导致结果不尽相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加剧。明治维新使日本让成为亚洲强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在打败清军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史称“戊戌变法”。从客观条件来看,戊戌变法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首先,遵循黄炎培先生的“王朝周期

4、律”,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但都有着相似的历程,即兴盛———停滞———衰亡,最后被新的王朝所取代。清朝自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至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已经历200余年,即便没有外敌入侵,王朝也已走向没落。其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戊戌变法前,清王朝刚刚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可谓元气大伤。随着甲午战败,民怨四起,国内动荡的局势日益加重。最后,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甲午战争后,大量的割地与赔款

5、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总之,戊戌变法前的客观环境决定了变法很难获得成功。与之相反,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则是另外一种景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国民经济得到了极大地恢复。但到了70年代末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消极现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盛行。面对亟需改善的国内状况,1978年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大胆而勇敢地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成功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戊戌变法相比,改革开放处于一个较好的客观环境下。

6、一方面,同理“王朝周期律”,改革开放发生时新中国政权刚刚成立30年,正处在一个国家政权的上升期。虽经历了“文革”的动乱,经济水平有所下降,但整体政局稳定。另一方面,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面临外交范围的挑衅,但敌对势力的侵略和强占已不复存在。从50年代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到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再到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政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等关系改善,由此可见中国已经为改革扫清了所有外患障碍。可以说,良好的客观环境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2

7、][3][4]下一页因此,从改革的客观现实看良好的客观环境是改革成功的前提。作为改革的领导者和执政党,应尽可能地使改革处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并为之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改革的领导者才能对社会的主要矛盾有更为清晰的定位,才能为下一步实施改革创造可能性,而不会造成失控的局面。改革开放便很好地利用了这一优势,从而使改革在可控的轨道上稳步前进。二、领导权的稳定性任何改革都需要掌控者,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也不例外。历数历史上成功的改革,不仅仅需要统治者对改革过程的掌控,而且还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两者相辅相成,不可

8、或缺。但在一个社会的多数成员都主张变革的前提下,变革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领导权的稳定性。在这方面,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也有明显的差异。戊戌变法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权的不稳定造成的。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很快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上京举人1000余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书反对《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2]。“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并将光绪皇帝推向了历史洪潮的前台。但戊戌变法仅仅一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