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情志干预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症

中医药情志干预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症

ID:26939035

大小:70.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30

中医药情志干预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症_第1页
中医药情志干预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症_第2页
中医药情志干预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症_第3页
中医药情志干预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症_第4页
中医药情志干预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情志干预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药情志干预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症马湖蕊贾云(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650021)【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337-021女性更年期的概念更年期是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期,钮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绝经是更年期的重要标志,围绝经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由于更年期脑垂体与卵巢间内分泌平衡失调,神经系统出现不稳定现象,使更年期心理也发生一些变化,更年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

2、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如失眠、多梦、烘热汗出等及烦躁易怒、情绪不够稳定、易激动、多疑、易怒、易紧张焦虑、注意力不够集中、心理敏感性增强、感觉易敏感、记忆力减弱等。两方面症状的叠加,更易使患者出现失眠等躯体疾患,而躯体疾患乂加重心理症状。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岁左右。除生理性绝经之外,还有病理性绝经,可见于卵巢早衰患者,即绝经发生在<40岁。另外,如果双侧卵巢经手术切除或受放射线毁坏,可导致人工绝经,人工绝经者更易发生更年期综合征。国内研宄报道,更年期妇女抑郁症发生率的增

3、加,不单纯是由雌激素缺乏等牛.物因素引起的,同时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存在。因为雌激素的缺乏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而抑郁症状的发生并非每个人都出现。古代中医医籍对木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症中。1964年始以“经断前后诸证”列入中医教材。中医学认为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经,生殖能力降低而至消失。这是女性衰老的自然规律,多数妇女可以顺利度过,但部分妇女由于体质、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调节这

4、一生理变化,使得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不相协调,而围绕经断前后出现诸多身心和躯体证候。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营养状态改善,绝经年龄有后延趋势,寿命普遍延长,故围绝经期的保健hl益受到人们重视。2失眠症的概念失眠,中医学中称为“不寐”“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有睡眠障碍的人往往选择镇静、安眠的精神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或许会加剧失眠的程度,长期服用可能还会产生依赖性等副反应,况且这类药物多是治标不治本。实践证明&/I8943;,中医中药治疗失眠,不论是从调整体质还是从

5、远期疗效上都要优于镇静安神的西药。对于失眠者,多从这几方面考虑: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气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胆气虚,神摇善惊;淤血停滞。经脉不畅。的确,上述证型在临床占有相当的比例,但笔者亦发现大量失眠是由于阳气不足导致的,尤苏在冬季和一些老年人身上更明显。此吋,如果辨证准确,果断采取温阳的方剂,方可获良效。3女性更年期失眠症发作的机理由于女性更年期脑垂体与卵巢间内分泌平衡失调,神经系统出现不稳定现象,使更年期心理也发生一些变化,如情绪不够稳定、易激动、易怒、

6、易紧张焦虑、注意力不够集中、心理敏感性增强、感觉易敏感、等症状。两方面症状的叠加,更易使患者出现抑郁等心理疾患,而心理疾患又加重失眠多梦,汗出等躯体症状。女性更年期失眠症患者有其自身特点,即肾虚为本,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七任脉虚”更年期妇女大多步入七七之期,肾中精气亦由生育的旺盛阶段逐渐向衰退阶段转化,肝肾虚,心气不足是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病机,肝血不足,肾气虚弱,血不养心,心气不足,导

7、致阴阳平衡失调。此期易出现肾虚阴阳失衡之病因病理基础。基于围绝经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精血亏损,脏腑功能衰退,故该症的病理特点为虚证为多,心、肝、脾受累为主,在脏腑亏虚、气血失和的基础上,加上情志刺激的因素而发病,临床常表现出虚中有实,实中奋虚,虚实夹杂的复杂证侯。是情志不舒。4情志致病的概念情志病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情志,是“七情”与“五志”的合称。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8、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情志反应,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但当人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并超过了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造成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理论认为“哀乐失吋,殃咎毖至”。说明人体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形成、发展、趋变、转归有着相关联系,而II对人生理、心理之偏倚、衰蜕、变异也有一定影响。中医学认为七情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在五行学说中,又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把悲和惊分别隶属于忧和恐),分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