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二王”书风笔法之异同

浅论“二王”书风笔法之异同

ID:26939198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30

浅论“二王”书风笔法之异同_第1页
浅论“二王”书风笔法之异同_第2页
浅论“二王”书风笔法之异同_第3页
浅论“二王”书风笔法之异同_第4页
浅论“二王”书风笔法之异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二王”书风笔法之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二王”书风笔法之异同摘要:“二王”帖学一系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中一直是帖学钟爱者模仿和学习的轴心,它作为学习书法的一种典范,传承给后人的既有其妍丽冲和的美学风韵,高远悠然的审美意境,理性而又融于自然的章法酝酿,更有后朝书论谈及最多的技法思考,却又像“天机不可泄露”一样难以名状的笔法系统。本文从笔法的角度出发,简单对“二王”书风进行比较。中国5/vie  关键词:“二王”笔法风格异同  所谓笔法,从广义上讲包括执笔与用笔两部分,而执笔为用笔的前提。执笔姿势的选择或习惯的形成,受到时代背景、家学传承及自身情况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书家的用笔方法与创作旨趣的选择和偏爱。卫夫人在《笔阵图》中

2、曾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近代,徐谦先生亦在《笔法探徽・执笔法》中写道:“执笔为用笔之始,不解执笔而言用笔,必无是处。”{1}可见,执笔方法即是书法入门的基础,更是其后深入学习的先声。  就执笔而言,可分为身法和指法两大方面,在书写过程中,通过两者的协调配合,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表现。虽然历代书家在书论作品中对执笔一事多有论述,但唐以前,因书写材料与工具所限,特别是以“二王”为代表的两晋书家的执笔方法论述并不多,虽偶有论及,也大多集中在对执笔高低与松紧程度的论述上,很少提及具体的指法;而就身法的论述更是在唐以后特别是明清两朝因工具和材料的革新,才逐渐被提及和重视起来。  就魏晋时期的执笔要

3、领,我们从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大可窥见其一斑:“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2}  在以上论述中,卫夫人就执笔的高低做了规定,且就不同书体也做了详细的说明,而从执笔的紧实程度而言,则主张紧执,反对宽执。其将点画的优劣与执笔松紧挂钩,体现执笔的重要性。就具体的执笔指法,并未做具体的阐述,而我们根据汉代之前及同时期画像砖中所示,指法纷繁不一而足,大多按照各自的书写习惯与字体要求出发,这与方便书写的时代需求是相吻合的。因为没有关于“二王”执笔的明确

4、论述,我们仅能就此简单地做出推测。  而在历代书论和《晋书》中,有关于王献之执笔的记载:“献之年甫五岁,羲之奇其把笔,乃潜后掣之不脱,幼得其法,此盖生而知之”{3}“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4}“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5}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在执笔上的主张:其一,无论从师承卫夫人还是与王献之的交流,说明王羲之比较赞成较紧的执笔方法。其二,王献之执笔之法当是与王羲之有异。故右军奇之,但�聂酥�未教其改易,可见当是指法一类的区别。其三,说明献之执笔紧实,亦是赞成较紧的执笔方法的。正是

5、基于这样的执笔特点,形成了“二王”即一脉相承且略有差异的运笔方式。基于这样的执笔共性,我们大致可将“二王”的用笔特点总结出这样的脉络。  一、侧重“内”与“外拓”之技法追求  就“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而言,历来书家大多用“内”与“外拓”来进行甄别。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6}用“内”“外拓”虽可将“二王”书艺中用笔技法的很多不同之处进行大体上的归类与划分,但也不能涵盖一切,同时亦有许多精细之处的区分。同时,“内”与‘外拓”不仅仅是用笔技法上的区别,更是结字与审美追求上的不同。王羲之以“内”为主“外拓

6、”为辅,无论结字用笔均多为精密,多行锋锐之势,王献之则以“外拓”为主“内”为辅,故结字用笔多为连绵遒润之色。  二、王羲之书法中大量“节笔”之应用  基于“内”为主“外拓”为辅的技法审美追求,王羲之将前人的笔法巧妙地运用到书法实践中,也就把“节笔”完美地展现在他的晚期书作中。以《孔侍中帖》为例,该帖是王羲之学习前人传统并确立自己书法风格之代表。“节笔”开始频繁使用,有意识地故意提笔,在笔画的粗细上做了很大改变,形成强烈对比,使得作品更富有节奏感,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如图1:  而这种频繁对“节笔”这一用笔方法的运用,在王献之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三、技法来源之探索  就“二王”书风技法

7、之来源,历来纷争不一,宋代米芾曾说“右军中含,大令外拓”,元代袁裒也说“右军用笔内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至于清代,包世臣则在《艺舟双楫》中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人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而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7}  以上为历代书论家之评述,再参照西晋书家墨迹、楼兰残纸等出土遗迹,“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