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ID:26960006

大小:66.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王勇君(四川省三台县中医医院四川三台621100)【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405-02【摘要】目的观察中丙药结合内服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82例中丙药内服治疗,对照组79例丙药内服治疗。结果治疗组82例,有效率98.78%,治愈率62.20%;对照组79例,有效率70.89%,治愈率12.66%,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中丙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作用持久,实为治疗原发性痛经较好的方法。【关键词】痛经中药内服丙药内服原发性痛经是在未婚女青年中发病率较高的妇科常见

2、病,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疗效,笔者近10年采用中丙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并进行疗效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61例患者均为2002年10月-2012年8月期间在木院门诊就诊的未婚女青年;年龄13〜26岁,平均21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1年。疼痛时间为经前期腹痛32例,经期腹痛123例,经期后腹痛6例。疼痛常呈痉挛性,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严重时脸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可伴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按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及丙药内服治疗82人,对照组丙药口服治疗79人。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年龄、

3、病程、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2.1中医诊断标准[1】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1.2.2西医诊断标准原发性痛经:是指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多见青春期患者,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2治疗方法2.1中医治疗:自拟基本方:当归12g,丹参30g,延胡索15g,川芎、桃仁、红花、木香、牛膝各IOg。经前1-2天幵始服用,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5-6天。结合痛经的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偏于气

4、滞者,重用元胡、木香,加柴胡、枳壳、白芍;偏于血瘀者,重用桃仁、红花,加益母草、牡丹皮;气滞兼寒者,加艾叶、乌药、肉桂等温经散寒止痛,气血虚弱者,加党参、黄芪、白芍、大枣、生姜。连用3个月经周期。2.2西医治疗:吲哚美辛片每次25mg,每日3次,饭后服,维生素B6每次20mg,每日3次U服。均从月经第一天开始,连服3天;连用3个月经周期。3治疗结果3.1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华妇产科学》[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规定[3]痊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有效:治疗后腹痛减轻

5、,其他症状好转。无效:经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3.2治疗结果治疗组82例,有效率98.78%,治愈率62.20%;对照组79例,奋效率70.89%,治愈率12.66%。经X2检验,P<0.05,两者比较奋明显差异(见表)。表原发性痛经两组治疗方法疗效对比[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o4讨论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时腹痛不伴冇盆腔病理情况,中医理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月经期间受到寒邪、生冷、情志郁结,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脉经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或素体虚弱冲任胞脉失于濡养致“不荣则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

6、则血瘀,气血之间是相互资生、相互依赖的,故在重用活血化瘀药物的同吋酌加行气止痛药,当归、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而养血;川芎、延胡索、术香行气活血而止痛;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根据痛经的不同症型,在基本方上加减相应的药物,使气血充盈流通,达到治疗痛经的B的。西医观点,导致原发性痛经的原因奋许多方面。其中,Mg离子不足可能是痛经的原因之一,而维生素B6可增加子宫肌细胞中Mg离子的流入,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另外,前列腺素的水平与痛经的严重程度有相关关系.消炎痛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抑制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即可不痛。消炎痛加维生素B6在用药过程中即有效,但其远期效果不如中药好

7、。因此,笔者认为把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痛经治疗的冇效率和治愈率都高,既可收到近期明显的效果,而且可使其远期疗效得到巩固,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好方法。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63-266.[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1〜229.[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6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