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喘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喘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ID:26991039

大小:67.0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30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喘证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1页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喘证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2页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喘证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3页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喘证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喘证的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喘证的临床疗效观陈娟广丙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22中医之喘证其有明显的发病特征:呼吸网难,严重者导致张U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现代医学的许多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哮喘等均会出现中医的“喘证”。对于此病,丙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有激素和抗生素。但长期应用激素易造成依赖性和诸多不良反应。中药穴位贴敷是中医治法中颇只特色的一部分,木研究观察了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喘证的疗效,效果显著,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住院经中医辨证为喘证的患者65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

2、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范围16-52岁控制在40-90岁,平均31.4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9年,平均3.4年。对照组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范围17—54岁,平均33.5岁,病程最短1.2年,最长10年,平均4.1年。对照组和实验组性别、年龄、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患者多有慢性咳嗽、哮喘、肺痨、心悸等病史,常由外感及劳累诱发。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煸动,不能平卧,口唇发钳为特征[1]。中医辨证分型:①风寒袭肺。喘咳气急,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

3、色白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U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②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呕恶,纳呆,口粘不海,舌苔白腻,脉滑。③水气凌心。喘咳,咯痰清稀,胸闷心悸,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④痰热郁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或有血痰,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咽干、面红,尿赤涩,大便或秘,舌苔黄腻,脉滑数。⑤肺气虚。喘促短气,动则加重,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舌淡红,脉象软弱,或咽喉不利,烦热口干,面部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⑥肾气虚。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形瘦神惫,气不得续。汗出。肢冷面青,舌

4、淡,脉沉细。1.3排除标准年龄<14岁者;用药依从性差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1.4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孢氨苄50mg/(kg?d),4次/d,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中药(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麻黄各等份研末)穴位贴敷和红外线照射治疗。贴敷穴位:肺俞、大椎、定喘、膻中、脾俞、肾俞、足三里、厥阴,以医用胶布固定。根据具体情况(年龄、体质、对药物的耐受程度)0.5h至3h贴敷部位出现潮红、发痒吋取下,每天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药物加减:风寒袭肺、痰浊阻肺、水气凌心三种证型加干姜、肉桂;痰热郁肺者加黄芩、栀子;肾气虚、肺气虚加生晒参、蛤蚧。红外线照射[2]:直接辐射患者

5、背部,患者感觉舒适即可,1次/d,每次0.5h()1.5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且持续一年未复发者;显效:喘息及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其至加重。1.6统计学方法各组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进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多组间的均值比较用S-N-K法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用Spssl7.0软件处理。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2治疗结果结果如下表: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二者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o注: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

6、相比P<0.053讨论喘是一种症状,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中。西医的常规药物治疗方法有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过敏药物以及支气管扩张剂,多为对症治疗,长期应用多产生不良反应,尤其是糖皮质激素。而中医认为因为风寒壅肺,肺气不宣;外寒里热,肺气壅实;痰热郁肺,肺气壅实;痰浊壅肺,肺气失降;肝气犯肺,上逆为喘;肺气虚弱,气无所主;肾虚精亏[3】,摄纳无权等诸多病因病机均可致喘证。中医常采用宣肺散寒平喘、宣泄肺热、化痰开郁降气平喘、益气养阴、补肾纳气、培土生金等疗法。本研究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中医穴位贴敷及红外线照射治疗,效果显著。贴敷散剂由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麻

7、黄组成。白芥子为治寒痰、湿痰之要药,其性走散,可开宣肺气,透达经络,尤善去寒痰及“皮里膜外之痰”;甘遂为峻下逐水药,泻经络内外之痰饮水湿,力强势峻;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细辛、麻黄,取其辛散温通以散痰湿。上药合用共奏祛湿化痰、止咳平喘、温通经络之效。现代研究表明中药穴位贴敷有调节呼吸道特异性免疫的功效[1】,这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临床常采用的有治疗作用的红外线波长为760—1500nm,苏可以深入穿透至皮肤及皮下组织,并迅速被人体吸收,会引起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共振,形成热效应,从而使微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并可以提高免疫力[4】。本研究将两种治疗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