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ID:26992475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30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第1页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第2页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第3页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第4页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摘要:中国4/vie  回顾中国逻辑史研究,由梁启超和胡适开端,取得初步的成就。沈有鼎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奠定现代研究的坚实基础。后人研究大盛,争议多,无定论。展望未来研究,建议从元典的正确诠释开始,端正分析方法,概括科学结论,推进中国逻辑史理想化和完善化的研究,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为中华民族复兴和新文化建设的伟业竭尽心力。  关键词:中国逻辑史研究;元研究;创造性诠释  一、见仁见智中逻史  “名学辩学与逻辑,见仁见智显神通。”回顾中国逻辑史研究,由梁启超和胡适开端,取得初步的成就。沈有鼎研究有突破性的进展,奠定现代研究的

2、坚实基础。后人研究大盛,争议多,无定论。  中国古代逻辑学,从墨子开始萌芽,到后期墨家著作《墨经》形成体系。晋鲁胜写《墨辩注序》,把《墨经》叫“墨辩”和“辩经”,“墨辩”在中国逐渐成为固定词组,其含义一是指《墨经》元典,二是指墨家辩学。《墨经》表达的墨家辩学,是中国传统逻辑学(古典逻辑学、经典逻辑学)的典型代表,是新时代新中国亟需深入攻关钻研的重要课题。  清代以前,“名”和“辩”,是分别使用的两个单独术语,各代表儒家和墨家两种逻辑学说。“名”的代表作是《荀子・正名》。晋鲁胜《墨辩注序》推崇《墨经》,把《墨经》称为《墨辩》和《辩经》,鲁胜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把先秦逻

3、辑思想,一概归在“名家”的“名”范畴内。鲁胜《墨辩注序》开宗明义给“名”(意指名学)的功能,定义为“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突显其认知和政治伦理功能),接着历数先秦名学的谱系、范畴和作用,末尾归结为“名之至也”,意即名学的极致。  “辩”的代表作是广义《墨经》,指《墨子》中《经》和《经说》上下以及《大取》、《小取》六篇。狭义《墨经》指《经》和《经说》上下四篇(以下引《墨子》,只提篇名)。《小取》开宗明义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这是给“辩学”制定功能定义。接着分说

4、思维形式各论“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相当于逻辑学的概念论、判断论、推理论。又列举判断推理形式“或假效譬侔援推”七种。并制定思维规律“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相当于同一律、矛盾律。下面再说“譬侔援推”,特别是“侔”式推论(比词类推)的各种谬误。《小取》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简明教学大纲。  “名”和“辩”两种学说源流,本质一致,但又各有特点。其特点,分别是以“名”统“辩”,或以“辩”统“名”。“名”相当于语词概念,把它加以扩张,用其广义,统帅一切思维形式,于是把逻辑叫名学。“辩”,即辩论,相当于证明反驳,用“辩”统帅一切思维形式,囊括名

5、辞说(概念判断推论),于是把逻辑叫辩学。古代辩辨二字通假,辩学、辨学是一个意思。  “名”和“辩”,是近代中国学者引进西方逻辑时,把逻辑叫名学、辩学(辨学)的历史渊源,必然被借用的民族传统和特色。英国穆勒(J.S.Mill,1806-1873)1843年出版的ASystemofLogic,RatiocinativeandInductive,直�g《逻辑体系:演绎与归纳》。严复(1854-1921)译为《穆勒名学》,1905年由金陵金粟斋木刻出版。  英国耶芳斯(erofLogic(直译逻辑初级读本,逻辑入门)。1896年出版英人艾约瑟(1823-1905)中译《辨学

6、启蒙》。严复1909年重译为《名学浅说》,190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英国耶方斯1870年出版Elemenfarylessonsinlogic:Deductiveandinductive(直译《逻辑基础教程:演绎和归纳》)。王国维(1877-1927)译为《辨学》,1908年北平文化书社出版。内容包括名辞(概念)、命题、推理式、虚妄论、方法论(分析、综合)、归纳法(观察、实验、假说、分类、抽象)。  现代中国学者,超脱儒墨的宗派性和狭隘性,根据名学、辩学本质的一致性,把二者综合起来,叫名辩逻辑。其中名辩是中华民族历史固有的术语,逻辑是跟西方接轨,增加现代色彩,标

7、示学说的学科性质。这体现一种逻辑观,即把名辩看作逻辑的特品,把西方逻辑看作全人类共同的知识学科。西方逻辑由于发展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典型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逻辑,全世界同一的逻辑。  所谓中国古代逻辑(古典逻辑、经典逻辑、传统逻辑)、“名学”、“辩学”和“名辩学”等,应该用西方现代逻辑的理论方法,衡量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改造转型,不然就没有出路,也没有意义。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顺乎历史潮流,合乎世界大势的必然现象。近代以来,处理中西逻辑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铺路搭桥,融会贯通,而不是挖沟筑墙,割裂分离,不相往来。  “名”是中国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