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抗旱救灾感悟.doc

云南抗旱救灾感悟.doc

ID:27013034

大小:6.15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8-11-30

云南抗旱救灾感悟.doc_第1页
云南抗旱救灾感悟.doc_第2页
云南抗旱救灾感悟.doc_第3页
云南抗旱救灾感悟.doc_第4页
云南抗旱救灾感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云南抗旱救灾感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云南抗旱救灾感悟    时寒冰   也许,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深切感受到,水的重要性。   没有水,生命之树就将熄灭。   为了水,一位母亲不堪水桶之重坠落悬崖,留下一对孤苦的儿女;为了水,69岁的老人,蹒跚着到几公里外去挑水;整个村子的人,从早到晚,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取水,水成为生活的终极目的……这些都是我亲耳听到或亲身感受到的——当我通过亲身参与抗旱救灾,深入旱区调查,我知道了这些令人动容的事情,也找到了一些隐藏在新闻背后的导致干旱的真正原因。   尽管旱灾的报道,经常被淹没在诸如世博会这样的盛典赞美中,尽管报道大都围绕各级政

2、府对旱情的关心展开,尽管大多数报道疏于对问题的深刻调查、了解,但一些细节依然让我感觉到,真实情况可能要严峻得多。   一旦被水困住,人就会惊慌失措。这就不难理解,在一些旱区,村落之间为争水而发生争执的原因了。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这种状况非常担忧。   取好现金后,我决定去云南,做些实际的事情。在云南6天的经历,让我感慨万千!生命脆弱得不能缺少一滴水,让我们从此学会珍惜吧!   (1)   在昆明,我拜访了在云南信息报工作的一位河南老乡,一席谈话,让我改变了原定计划。   我原计划直接交到农民手里,资助他们打井、建水窖。老乡

3、说:“千万别资助打井!这里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从不缺雨水,缺的是集水。我不久前刚去新加坡,那里人均水资源居世界倒数第二。但他们通过收集、储存雨水和把污水净化、节约用水等措施,解决了生活用水。我们这里雨季的降水大部分都流走了,由于没有通过足够的水利设施,收集、储存雨水,雨季来时防洪,雨季过后抗旱。不是大自然不善待我们,而是我们自己不珍视大自然的恩赐。比起以色列、新加坡这些国家,我们这里的雨水已经够充足的了!打井是杀鸡取卵,断子孙后路。北京等城市过度利用地下水,已经在地下形成了漏斗,将来面临地面塌陷危机。你可以资助农民建造水窖

4、,千万不要资助他们打井!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太严重了,新加坡注重环境保护,胸径1米的大树几乎人均一棵。我们现在的官员,为了让城市迅速变美,已经不愿意栽树了,而是直接从乡下移栽……”   通过老乡我知道,由于物价早已今非昔比,建造一个10立方米到12立方米的水窖,成本也由1000元钱,上升到了现在的2000元钱左右(在与村民仔细算每一笔账的时候,这一数据得到了验证——而且,这没有包括人工费用)。   我第一次到云南,昆明的熟人很少,去灾区非常需要越野车,此前通过一位朋友联系到了一辆,但不能在外过夜,必须当天返回,而租车很难租到这种车。

5、多亏老乡帮忙,他们报社的两位记者小陈、小杨要到灾区采访,正好可以同路走一程。   于是,我与云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闰土互助工作组的小陶(一位热心的大学生志愿者,曾经多次去灾区送水)等一起,去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一个叫三岔角的村。云南当地报纸曾有这样的报道:“地处山区高地,水源匮乏。村民用水要到很远的地方用马车拉水,其中离水源最远的自然村三岔角村距离水源地足有6公里远。”   我注意到,路边的地大都是红色的,让人忍不住想起“赤日炎炎似火烧”的诗句。   车行大约4个小时,到猴街村的时候,我们接上了当地的大学生村官小简,

6、他任猴街村村支书助理,分管三岔角自然村,与村民打交道非常有经验。我们一起吃了中午饭,他让饭馆记账的时候,我赶紧去买了单。   我们要去的三岔角村分为上、下两个自然村,上三岔角村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接近山顶,前段志愿者去送水,走到下三岔角村就停下了,还有大约三公里的山路比较险,司机不敢向上开了,只好通知上三岔角村的人赶着马拉的车一点点向上运。   路上我看到有两口人在烈日下挖水窖,就和小简、小陶下去看了看。两口干了20多天,才挖了现在的这个样子。我拿起他们的工具掘土,才发现这里的土质很硬,挖这样的一个水窖非常不容易。据村民

7、介绍,这个计划要建的水窖大约60立方,建成需要6000多元钱。他们建这个水窖主要是想搞塑料大棚。   司机邓先生比较有经验,虽然路很难走,我也一直告诉他如果无法走了我们就步行,但他一直坚持向上开。在一个90度转弯的地方,刚转过弯向上爬坡的时候,越野车突然向下滑,我忍不住叫了一声,因为后面就是峡谷,这辆越野车是日本产的,我很担心它的刹车出现问题。所幸的是,司机非常有经验,有惊无险,我们一直小心翼翼地向上走。   我后来知道,这条路是上三岔角村的20多户村民,在求助当地政府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在十多年前自己出钱、出工出力修

8、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路,他们可以用马到水源地拉水,而不是挑水。虽然,到水源地拉水来回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毕竟一次性取的水可以达到200斤,胜过多个人挑水。在很多地方,农民之所以被水的问题痛苦地困扰,除了自然条件恶劣,政府公共投入严重不足的原因,也与村民们不团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