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

ID:27022233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30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_第1页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_第2页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_第3页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_第4页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摘要】《包楞调》在山东成武地区经历了上千年传承,在寓意、词曲、演唱这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山东民间小调的美学艺术。从历史文化背景与传承推广方面看,《包楞调》历史背景底蕴丰厚,通过演唱者进行再创作之后能够展示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从词曲方面看,极具山东民间艺术风格的演唱特点和个性塑造能力;从歌曲的演唱方面看,展示出了山东方言特色美与音色美、咬字美和拖腔美等��势。《包楞调》作为山东民歌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中国7/vie  【关键词】《包楞调》;美学艺术;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1007-0125(2017)06-0071-02 

2、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形式繁杂多样而又蕴意深刻的历史文化,其中就包含了丰富的音乐文化。民歌就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简称,大部分的民歌都是随着人民的生活而产生,这些民歌不仅具有音乐艺术性还有着那个时期的人们对于生活中所蕴含哲理的深刻诠释。山东民歌在几千年音乐文化的传承中,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山东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通过民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山东地区的魅力,体会山东艺术的风格特色。通过研究山东菏泽成武民歌《包楞调》,对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成分进行粗浅分析,可以让我们对民间音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山东民歌《包楞调》概念  (一)包楞调的起源  成武县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隶属菏泽市

3、,成武县内有很多的寺庙,而拜佛念经者主要是中年妇女,每年庙会佳节之际,这些妇女聚集在庙前肩上挑着担子,一边是拜佛所用的香火,另一边则是为了平衡而随意装入的东西,口中念念有词。后来这种模样被改成扁担,一边是莲花盆,另一边是条用布或绢制成的大鲤鱼,担子用一寸宽8尺多长的竹片制成,表面光滑韧性十足。也有的用手抱起莲花盆,招来众人观看,边跳舞边唱着歌。唱词内容丰富,有的来自佛经,有的来自孝经或者是民间故事等。这种一边跳舞一边唱歌念经的形式被称作“担经”。  《包楞调》就是“担经”中十分经典的一首,经历时代的变迁被演绎成各种各样的版本至今仍然活跃在音乐表演中。1962年10月,成武县音乐艺术馆馆长

4、魏传经,在整理这首民间小调时还颇费了些功夫。当年,他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找到一个名叫周金英的民间艺人,得知她会唱担经,便登门拜访,希望能学习,而周金英却拒绝了这个请求,说自己并不会唱担经,后来经过启发和沟通,才引导出《包楞调》。据周金英回忆,她是跟担经唱琴书的人所学,而且《包楞调》通过古筝演奏,曲调更为优美。由于魏传经一个人的记谱能力有限,便请成武一中音乐教师孙啸天一起记谱,后经魏传经重新填词,孙啸天整理,终于完成了现在我们所认识的《包楞调》。由这些资料能够看出,保留完整的民间曲目大都从一些民间艺人那里整理出来,经过一定的加工和斟酌,将其表现模式和音乐旋律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具有魅力,更容

5、易被大众所认可,也因此可以较好地将这些非物质遗产代代相传下去。  (二)山东民歌《包楞调》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众的音乐审美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包楞调》在原有的背景、时代风格基础上,还要满足当代大众对音乐艺术审美上的要求。首先还要保留原有的鲜明特征,如果和其他的民间小调类同了,它所拥有的美就会埋没于一般化之中而无法突出表达。这种个性又包含了一定的多样性,而正是它的多样性才能让听众感受到它的魅力。《包楞调》之所以能在山东地区广为流传,正是因为其可以根据不同时代的生活背景进行演变,这就决定了它可以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生存延续下去,这是一个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手段。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

6、它的传播力十分宽广,我们通过许多资料可以得到详细的认识:1962年,《包楞调》问世以后,成武二中音乐教师宋慧芳首次公开表演了它,并造成了巨大反响。1963年,上海制片厂根据姚月兰在山东省的民歌会上表演的《包楞调》,灌制做出唱片,并在国内外发行,由于同年的《歌曲》杂志第五期也详细介绍了此歌,进一步引起了专家对其的重视。第二年,山东省歌舞团独唱者张瑛在“上海之春”歌舞会上的演唱让国内大量的音乐艺术家纷纷发声称赞。1980年,彭丽媛在王音旋教授的指导下,将《包楞调》的声音带到了全国民间民族唱法会演的地方,在这之后的198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包楞调》的魅力在全国各地的人民面前展示出来。  近

7、些年来,大量的歌手相继改编了《包楞调》,并把它推向世界。如今被记载到《中国民歌》的《包楞调》已经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在经过不同版本的改编整理后,演变成了集舞曲、器乐曲和合唱曲于一体的歌唱题材,大大提升了它的研究内容。《包楞调》是一首具有丰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但是随着它的推广与演变,逐渐衍生为具有中国民间花腔特色的民族曲调,也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多样性的美,使之成为中国民歌界的一朵莲花。  二、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艺术  (一)词的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