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

ID:27071062

大小:1.46 MB

页数:57页

时间:2018-11-30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_第1页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_第2页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_第3页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_第4页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关键词】共

2、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本章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 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是资本主义社

3、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经典论述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经典论述2“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

4、展问题一样。”(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究,对资本主义弊端及根源的批判与揭示,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经典论述:“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经典论述1.“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

5、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经典论述2.“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经典论述3.“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

6、可能知道的。”经典论述4.“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这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 按需分配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品的极大丰富废除私有制生产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人类分配上的真正平等二、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经典论述:生产力高度发展“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相形之下,目前的大工业状况将显得非常渺小,正像工

7、场手工业和我们今天的大工业相比一样。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经典论述: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那种建筑在阶级对抗上面,即建筑在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方式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

8、话来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局限“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就其用“劳动”来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一方面,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导致劳动能力不同的人们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他撇开了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把人当作“劳动者”看待,而没有把劳动者的家庭负担等方面的需要考察进去。因此,“按劳分配”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商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