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应对幸福感与身心健康

压力应对幸福感与身心健康

ID:27082103

大小:1.38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8-12-01

压力应对幸福感与身心健康_第1页
压力应对幸福感与身心健康_第2页
压力应对幸福感与身心健康_第3页
压力应对幸福感与身心健康_第4页
压力应对幸福感与身心健康_第5页
资源描述:

《压力应对幸福感与身心健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压力应对、幸福感与身心健康华中师范大学刘华山一、压力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一)压力个人面临威胁性的刺激情境,一时又无法摆脱困难时的被压迫的感受。压力事件是通过认知评估产生的:所发生的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关?是否威胁到个人的身心康宁?自己已有的资源是否足以应付这一事件?外部事件能否产生压力取决于个人的认识。(二)压力来源1.生活的重大改变:疾病;结婚、离婚、增加人口、迁居、拆迁、家人的残疾与死亡;面临求职、职务升迁、失业等。可见,自我、亲情、工作成构成人的压力重要来源。1.丧偶2.离婚3.夫妻分居4.坐牢5.近亲死亡6.个人受伤或患病7.结婚8.失业9.婚姻和解10.退休11.家人

2、健康状况改变12.妊娠13.性困难14.家庭人口增加15.营业重新调整16.财产状况的改变17.亲密朋友死亡18.变换工作行业19.和配偶争吵20.负债超过万元21.取消抵押品赎回权22.职务改变10073656363535047454544403939393837363531302923.儿女离家24.与姻亲的纠纷25.杰出的个人成就26.妻子参加工作或失去工作27.学业开始或结束28.生活条件的改变29.改变个人习惯30.与上司的纠纷31.工作时间与条件的改变32.住处改变33.更换学校34.娱乐活动的改变35.宗教活动的改变36.社会活动的改变37.抵押或贷款少于一

3、万元38.睡眠习惯的改变39.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改变40.饮食习惯改变41.休假42.圣诞节43.轻微的违法行为2929282626252423202020191918171615151312112.自然与人为灾害:地震、水灾、风灾;社会动乱;战争、火灾、核能事故、矿难、交通事故。3.长期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交通堵塞、食品添加剂、经济衰退等。4.生存状态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学习不良,住房拥挤,关系不和。5.日常生活的困扰,也称烦恼:拥挤、丢失东西、失约、室友打鼾等。6.工作带来的压力:工作能力不能胜任组织要求;难有升迁的机会,久停一职。7.心理因素的压力源(1)挫折

4、:达到目标的途径受阻。由外部外部原因有时由自身原因而遭遇失败。(2)冲突:妻子的工作体系、丈夫的工作体系与双方共同的家庭体系三者的冲突等。这是内部冲突。(3)社会比较(4)自我加压(三)压力与身心健康的关系1.压力的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消极作用表现在:①身心疾病②身心疾病③职业倦怠马斯拉奇认为倦怠可从三个维度来衡量:①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②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事和服务对象;③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PersonalA

5、ccomplishment):指个体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2.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个人因素为中介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身心健康容易受损的人:过分敏感的人、过分看重别人评价的人;喜欢与人比较的人;缺乏自信、低自尊、蔑视自己成就的人;缺少弹性(思维没有灵活性)的人;完美主义、期望过高、过分自责的人;缺乏耐性的人;不会放松自己的人;不善与他人交流的人。例:A型人格与冠心病A型人格的特征①竞争性的完成倾向性格比较挑剔,努力向目标奋斗,但在努力与实现目标过程中没有喜悦感。②时间紧迫感争分夺秒地工作,对耽搁和浪费时间很不耐烦,经常同时作几件事情。③愤怒和敌意很容易被惹怒、生气,

6、缺乏耐心。50年代,美国的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M.Friedman)和罗森曼(R.Rosonmman)按行为模式把人划分为A型和B型性格。确认A型行为模式是冠心病四大致病因素之一。冠心病的四大致病因素:高血压吸烟血中胆固醇含量高A型行为方式心身疾病不同群体的压力差异做“人际工作”、“专业助人工作”的人承受的压力较大;女性比男性压力要大。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人;必须对他人的发展负责任的人(教师、咨询师);工作容易引发干群矛盾、医患纠纷、教师与家长冲突、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冲突的人;工作常引起内心冲突和自责的人;在强调个人竞争的环境中工作的人。二、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一)幸福感的含义幸

7、福感,或主观幸福感可以定义为个人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主观幸福感是从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生幸福、事业成功、高峰体验、积极情感)的角度来看待心理健康。故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二)幸福感的构成幸福感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1.认知成分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与个人身心状况的认识了解,以及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性评价。称作“生活满意度”。2.情感成分指人们体验到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平衡,称作“情感平衡”。当积极的情感体验多于消极的情感体验时,人就有了更多的幸福感。生活数量(寿命)生活质量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观幸福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